《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
时间: 2025-01-01 11:57: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骊驹北上雪孱颜,
左革右阑矢前驱度汉关。
僧室松杉清照眼,
驿亭烟火迥依山。
马衔边草枯犹瘦,
雁怯胡云冷未远。
贱子不须回首问,
鬓毛萧飒簿书间。
白话文翻译
骊驹向北走,上面覆盖着薄薄的雪,马儿的毛色显得有些苍白。前方的引导者左手握着鞭子,右手把弓箭放在前面,顺利通过了汉关。僧人的房子里松树和杉树清新明亮,驿站的烟火在山中显得格外宁静。马嘴里衔着的边草虽然枯萎,却仍显得瘦弱;大雁在寒冷的胡云中显得有些畏惧,尚未远去。无须回头询问,贱子(指朋友)也不要在书卷之间感叹鬓发的苍白与衰老。
注释
- 骊驹:指的是黑色的马,通常用来形容骏马。
- 孱颜:形容颜色苍白。
- 阑:指的是窗户或栏杆,这里是指弓箭的架子。
- 汉关:指汉代的边界关口。
- 僧室:僧人居住的地方。
- 松杉:指松树和杉树,常见于寺庙周围,象征清幽。
- 雁怯:形容大雁因寒冷而感到畏惧。
- 贱子:指朋友,含有亲切的意味。
- 鬓毛萧飒:形容鬓发稀疏且有些凌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治国平天下,文风清新,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北方的冬季,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以及旅途中的感受。雪花飘落,寒风刺骨,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心境,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严格遵循古诗的韵律,语言简练却富有表现力,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和人情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骊驹和雪的结合,展现了北上旅途的艰辛与寒冷,紧接着通过对汉关的描写,暗示了诗人所面临的种种挑战。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旅途中的景象描写,尤其是僧舍的宁静与驿亭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马的瘦弱、雁的怯懦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不易,而“贱子不须回首问”则表达了对过往的释然与放下。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一种和谐与平衡,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骊驹北上雪孱颜:骊驹向北走,雪覆盖在它的身上,显得有些苍白。
- 左革右阑矢前驱度汉关:引导者左手握着鞭子,右手持箭,顺利通过了汉关。
- 僧室松杉清照眼:僧人的房子里松树和杉树映入眼帘,清新明亮。
- 驿亭烟火迥依山:驿站的烟火在山中显得格外宁静。
- 马衔边草枯犹瘦:马嘴里衔着的边草虽然枯萎却仍显得瘦弱。
- 雁怯胡云冷未远:大雁在寒冷的胡云中显得有些畏惧,尚未远去。
- 贱子不须回首问:朋友无需回头询问。
- 鬓毛萧飒簿书间:在书卷之间感叹鬓发的苍白与衰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骊驹与雪的结合比喻出旅行的艰辛。
- 对仗:如“左革右阑”,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大雁描绘得怯懦,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季旅途的种种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所体现的孤独、坚韧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送别诗,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骊驹:象征骏马与力量。
- 雪:象征寒冷与孤独。
- 松杉:象征清幽与安静。
- 雁:象征孤独与旅途中的不安。
- 鬓毛: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骊驹”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马
C) 一种鸟 -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什么? A) 春天的花朵
B) 冬天的雪景
C) 秋天的果实 -
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态度是? A) 不舍
B) 释然
C) 愤怒
答案
- B) 一种马
- B) 冬天的雪景
- B) 释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更多的是豪情与壮阔,风格较为奔放。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是送别诗,情感更加细腻,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和对故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宋诗选》 - 宋代诗词选集
- 《古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以上内容为《和运使舍人北园饯别行憩三闪僧舍冒雪宿百井》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