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邵平种瓜)》
时间: 2025-01-01 11:2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邵平种瓜)
作者: 张炎 〔宋代〕
秦地瓜分侯已故。
不学渊明,种秫辞归去。
薄有田园还种取。
养成碧玉甘如许。
卜隐青门真得趣。
蕙帐空闲,鹤怨来何暮。
莫说蜗名催及戍。
长安城下锄烟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秦地的瓜田已经被分割,那位侯爷已经去世。自己不愿意效仿陶渊明,选择种稻而辞别尘世的喧嚣。虽然只有一小片田园,但仍然愿意去耕种,养成的果实如同碧玉般甘甜。隐居在青门的生活真是有趣,蕙草的帐子空荡荡的,白鹤在此哀怨,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要说蜗牛的名声会催促时光的流逝,长安城下的烟雨似乎总是萦绕在心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地:指陕西地区,历史上有“秦”国。
- 瓜分:指瓜田的分割。
- 渊明:陶渊明,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著称。
- 秫:一种禾本科植物,多指稻。
- 卜隐:选择隐居的生活。
- 蕙帐:用蕙草编成的帐篷,象征清幽的居住环境。
- 蜗名:蜗牛的名声,寓意缓慢而细腻。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渊明”即陶渊明,强调诗人与之相比的态度,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逃避。此外,诗中提及的“青门”指的是陶渊明的隐居处,象征理想的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生卒年不详),字子元,号西园,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一面,又具细腻之处。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以及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和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以“秦地瓜分侯已故”开篇,立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渴望与不甘。他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虽然田园生活简朴,但却充满了甘甜的滋味。这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卜隐青门真得趣”一句,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青门象征着理想中的隐居地。接下来的“蕙帐空闲,鹤怨来何暮”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白鹤的哀怨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感受。最后,诗人以“莫说蜗名催及戍”结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长安繁华的思考。
整首诗运用自然元素,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抒发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地瓜分侯已故:描绘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侯爷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不学渊明,种秫辞归去:表达了诗人不愿追随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 薄有田园还种取:虽然拥有的田园不多,但仍然愿意耕作,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 养成碧玉甘如许:比喻劳动的成果甘甜美好,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
- 卜隐青门真得趣: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青门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蕙帐空闲,鹤怨来何暮:描绘出一种孤独的情景,蕙草帐子空荡荡,白鹤的哀怨更增添了孤寂的氛围。
- 莫说蜗名催及戍:劝诫自己不要在乎蜗牛的名声,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思考。
- 长安城下锄烟雨:长安城的烟雨象征着繁华与喧嚣,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养成碧玉甘如许”,将田园的果实比作碧玉,突出其美好。
- 拟人:如“鹤怨来何暮”,赋予白鹤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全诗语言简练,句式对仗工整,展现了诗人高超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挣扎,诗人通过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对简单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传递出一种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地: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无奈。
- 瓜田:象征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青门:象征着理想的隐居地,体现隐逸的向往。
- 蕙帐:象征着清幽的生活环境,传达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白鹤:象征着孤独与哀怨,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渊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青门”象征什么?
A. 繁华
B. 隐逸生活
C. 战斗 -
“养成碧玉甘如许”中的“碧玉”指的是什么?
A. 田园的果实
B. 水中的青蛙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苏轼《题西林壁》: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张炎的《蝶恋花》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张炎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直接地表达出对隐逸的追求。
- 对比张炎的细腻与陶渊明的豪放,展示了不同风格的田园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词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陶渊明与田园诗》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深入理解《蝶恋花(邵平种瓜)》这首诗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