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白话文翻译:
秋虫悲鸣,人在西风的岸边轻声交谈。月亮落下,沙滩平平,江面如绢般光滑,远望芦花,却不见雁群飞过。暗暗地让我愁苦减损了兰草的芳香,真可怜我夜夜思念关情。只有一枝梧桐叶,不知道这秋天传来了多少声响!
注释:
- 候蛩:候,等待;蛩,蟋蟀,暗示秋天的虫鸣。
- 凄断:形容虫声悲凉且断断续续。
- 人语:指人们在岸边的交谈声。
- 西风:秋季的风,带有萧瑟的情绪。
- 沙平江似练:形容江面平静如绢,意境优美。
- 芦花:指秋天的芦苇花,象征孤独与失落。
- 无雁:没有大雁飞过,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 暗教愁损兰成:暗暗地让忧愁减损了兰草的芳香,寓意愁苦影响了心情。
- 夜夜关情:夜夜思念,感情深重。
-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象征秋天的静寂与孤独。
- 秋声:秋天的声音,通常与萧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生卒年不详),字伯隐,号云阳,宋代词人,以其情感细腻、风格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代,张炎以个人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萧条与内心的孤独。
诗歌鉴赏:
《清平乐·候蛩凄断》是一首充满秋意和淡淡愁绪的词作。开篇以“候蛩凄断”的虫鸣引入,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瑟。接着“人语西风岸”一句,将人的声音与自然的寂静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
“月落沙平江似练”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平静的江面,如同绢布一般柔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象。然而,尽管外在环境如此美丽,诗人却在“望尽芦花无雁”中感受到一种空虚和失落,芦花轻舞却没有雁群飞过,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亲情的缺失。
在情感的转折中,“暗教愁损兰成”一句,将个人的愁苦与兰草的芳香结合,展现了内心深处的细腻感受。诗人将自己对过往的思念与兰草的芳香对比,令人感到愁苦的情感愈加浓烈。最后,“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则将秋天的声响与孤独的情感相结合,暗示着内心的无奈和感伤。
整首词以秋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惆怅,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候蛩凄断:虫鸣声中透出一丝凄凉,暗示秋天的到来。
- 人语西风岸:人声在西风中轻轻交谈,形成对比,感到孤独。
- 月落沙平江似练:描绘出宁静的夜景,月光如绢,平静而美丽。
- 望尽芦花无雁:眼前的芦花盛开,却没有雁群飞过,增添了萧索感。
- 暗教愁损兰成:内心的忧愁让自己感受到了兰草的芳香也减弱了。
- 可怜夜夜关情:夜夜思念,愁苦深重,情感真挚。
- 只有一枝梧叶:象征孤独的梧桐叶,暗示着内心的寂寞。
- 不知多少秋声:秋天的声响与内心的孤独交织,形成一种深沉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似练”,将江水比作绢,形象生动。
- 拟人:虫声、风声等赋予了人类情感,使情景交融。
- 对仗:如“月落沙平”与“望尽芦花”,形成对称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借景抒情,流露出对过往的追忆、孤独的感受以及难以言表的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蛩:秋虫,象征秋天的来临和孤独的情感。
- 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孤独。
- 沙平江:江面平静,暗示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孤独。
- 芦花:象征孤独与失落,传达出一种无奈。
- 梧叶:秋天的象征,代表孤独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候蛩凄断”中“蛩”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蝉
- B. 蟋蟀
- C. 蛐蛐
-
诗中提到的“月落沙平江似练”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哀伤
-
“暗教愁损兰成”中的“兰”指的是什么?
- A. 兰花
- B. 兰草
- C. 兰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温庭筠《更漏子》
诗词对比: 张炎的《清平乐·候蛩凄断》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伤。张炎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个人情感,展现了孤独与思念,而李清照则以更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选》:涵盖宋代词人的多种作品。
- 《古诗文赏析》:对古诗文的分析与解读。
- 《词学通论》:关于词的创作与鉴赏的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