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虞卿秘监脩撰将漕江东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8:58:15

再入脩门访旧游,故人相见喜还愁。

茂林脩竹君髯碧,折苇枯荷我鬓秋。

莫把升沈著怀抱,古来贤圣几公侯。

一尊追送江东棹,梦逐清波弄白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沈虞卿秘监脩撰将漕江东二首 其二
再入脩门访旧游,故人相见喜还愁。
茂林脩竹君髯碧,折苇枯荷我鬓秋。
莫把升沈著怀抱,古来贤圣几公侯。
一尊追送江东棹,梦逐清波弄白鸥。

白话文翻译

再次走进修门,去探访旧日的游玩之地,
与老朋友相见,心中既欢喜又感到忧愁。
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映衬着您的白须,
我折下的芦苇和枯萎的荷花映衬着我白发的秋天。
不要把升沈的心情放在心上,
自古以来有多少贤者和公侯呢?
举杯送别,追随江东的船只,
梦中漂浮在清波上,玩弄着白色的鸥鸟。

注释

  • 脩门:指的是修门,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门或寓意某种缘分。
  • 君髯碧:君的白胡须与青翠的竹子相映成趣。
  • 升沈:这里指的是感情的起伏,升沉的心情。
  • 古来贤圣:指历史上那些有名望的贤者和王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其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风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诗人与朋友沈虞卿分别之际写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旧游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沈虞卿秘监脩撰将漕江东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中,杨万里以“再入脩门”开篇,便引领读者进入他与友人的旧游之地,展现出深厚的友情。随着“故人相见喜还愁”的句子,情感的复杂性得以显露:重逢的喜悦与将要离别的忧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自然意象的描绘上,诗人通过“茂林脩竹君髯碧”与“折苇枯荷我鬓秋”的对比,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自身的衰老,展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与个人的无奈。这里,绿色的竹子与白须相映成趣,既是朋友的形象,也是生命的象征。

接下来的“莫把升沈著怀抱”,则是对人生起伏的哲思,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沉湎于感情的波动,而应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人与事。最后一句“一尊追送江东棹”,以酒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整首诗在欢愉与忧伤之间游走,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再入脩门访旧游:再一次走进修门,探访以前游玩的地方,表达了对旧地的怀念。
  2. 故人相见喜还愁:与老朋友相见,心中既感到欢喜,却又因离别而感到忧愁。
  3. 茂林脩竹君髯碧:茂密的树林与翠绿的竹子衬托着朋友的白须,显现出自然的丰盛。
  4. 折苇枯荷我鬓秋:我折下的芦苇与枯萎的荷花,映衬着我已白的鬓发,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5. 莫把升沈著怀抱:不要把感情的起伏放在心上,提醒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6. 古来贤圣几公侯:自古以来有多少贤者和公侯,表达人对于历史的回望与思考。
  7. 一尊追送江东棹:举杯送别,祝福友人,代表友情的珍贵与祝愿。
  8. 梦逐清波弄白鸥:在梦中追逐清波,嬉戏白鸥,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起伏比作“升沈”,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意象与人事情感交织,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友情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在离别时对未来的祝福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脩门:象征着旧日的友情和记忆。
  • 茂林脩竹:自然的生命力,象征着友情的长存。
  • 白须:时间的印记,象征着衰老与人生的无常。
  • 芦苇与荷花: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变化。
  • 江东棹:象征着旅途和离别,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脩门”指的是: A. 一扇门
    B. 旧日的游玩之地
    C. 朋友的家

  2. “莫把升沈著怀抱”中的“升沈”指的是: A. 阳光的升起与沉落
    B. 人生的起伏与感情的波动
    C. 河流的涨落

  3. 诗中提到的“白须”象征什么? A. 年轻
    B. 友谊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子》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多描绘了家庭情感。
  • 《夜泊牛津怀子》:聚焦于孤独与思念,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