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潭》
时间: 2024-12-29 19:32: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潭
郏修辅〔宋代〕
在昔知何人,凿破青山骨。
飞泉直下来,千尺泻倏忽。
两壁苍翠间,一阵风雷突。
傍无尘埃踪,中有蛟龙窟。
寒气不可向,猛势岂能屈。
安得当旱年,为霖济群物。
白话文翻译:
在古代不知道是谁,凿穿了青山的脊骨。
飞流的泉水直泻而下,千尺高的水流瞬间倾泻。
在两侧苍翠的山壁之间,突然传来一阵风和雷声。
周围没有尘埃的踪迹,深处却藏有蛟龙的窟穴。
寒气无法抵挡,猛烈的气势又怎能屈服?
希望在旱季能够降下甘霖,惠泽万物。
注释:
- 昔:古代,过去。
- 凿破:挖掘、打破。
- 青山骨:指山脊或山体。
- 飞泉:形容泉水流动的快速和高亢。
- 倏忽:瞬间,形容时间短暂。
- 苍翠:青色和翠绿,形容山壁的颜色。
- 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常与水有关。
- 寒气:指寒冷的气息。
- 猛势:强大的气势。
- 旱年:干旱的年份。
- 霖:连绵不断的雨。
典故解析:
“蛟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常见的生物,通常与水域和风雨相关,象征着神秘和力量。诗中提到“寒气不可向,猛势岂能屈”,可看作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渺小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郏修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们致力于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心。
诗歌鉴赏:
《隐潭》通过描写隐秘的山谷与飞泉,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诗人以“凿破青山骨”开篇,直接引入了山与水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对自然景观的探索精神。飞泉直泻而下,给人以动感,仿佛能听到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诗中对“苍翠”山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的力量与生机。
“中有蛟龙窟”,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与传说,突显出自然的不可知与浩瀚。在寒气与猛势的对比中,诗人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脆弱与渺小的深刻思考。结尾的“安得当旱年,为霖济群物”,则是对自然的期望与呼唤,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关怀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在昔知何人,凿破青山骨。”:开篇用对话式引入,不知是谁凿破了青山,暗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 “飞泉直下来,千尺泻倏忽。”:描绘了飞泉的急促与壮观,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 “两壁苍翠间,一阵风雷突。”:在山壁之间,突然传来风雷之声,增强了现场感和气氛。
- “傍无尘埃踪,中有蛟龙窟。”:周围宁静,深处却隐含神秘,象征着未知的力量。
- “寒气不可向,猛势岂能屈。”:寒冷的气息无法靠近,强大的气势难以屈服,表现出自然的威严。
- “安得当旱年,为霖济群物。”:希望在干旱时能够降雨,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泉直下来”比喻泉水的急促。
- 拟人:如“寒气不可向”,赋予寒气一种拒绝的姿态。
- 对仗:如“飞泉直下来,千尺泻倏忽”,展现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飞泉、山壁和蛟龙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敬与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泉: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力量。
- 苍翠:代表着生机与繁茂,体现了自然的美丽。
- 蛟龙:暗示着神秘与不可知的力量,代表自然的威严。
- 寒气:象征着自然的冷酷与严峻,表现出人类的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飞泉”形象主要用来表现什么?
- A. 寒冷
- B. 活力
- C. 神秘
- D. 平静
-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对什么的期望?
- A. 风
- B. 雨
- C. 山
- D. 阳光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郏修辅的《隐潭》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更注重诗歌的豪放与奔放,而郏修辅则展现了一种深邃与神秘的美感,两者在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