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外归》

时间: 2025-01-16 22:28:57

晓窗幽梦忽然惊,破例今朝雀噪晴。

指上正轮归路日,耳边已听入门声。

纵怜面目风尘瘦,犹睹襟怀水月清。

好向堂前勤慰问,敢先儿女说离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外归
席佩兰 〔清代〕
晓窗幽梦忽然惊,
破例今朝雀噪晴。
指上正轮归路日,
耳边已听入门声。
纵怜面目风尘瘦,
犹睹襟怀水月清。
好向堂前勤慰问,
敢先儿女说离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清晨突然醒来,窗外传来的鸟鸣声打破了宁静的梦境。今天是个晴天,仿佛是个特殊的日子。阳光照在指尖,提醒着我归家的日子已到,耳边也传来了熟悉的开门声。虽然面容因生活的风尘而显得憔悴,但内心依然怀有清澈如水的情怀。希望能够在堂前多多问候,哪敢先向儿女诉说离别的情绪。


注释:

  • 晓窗幽梦:清晨的窗户,幽静的梦境。
  • 雀噪晴:小鸟在晴天叫鸣,传达了一种生机。
  • 指上正轮:指尖上正好转动着,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归家的日子。
  • 耳边已听入门声:耳边听到开门声,暗示着归来的期待。
  • 纵怜面目风尘瘦:即使很怜惜自己的憔悴面容。
  • 襟怀水月清:心境清澈如水,明亮如月。
  • 勤慰问:多多关心问候。
  • 敢先儿女说离情:不敢先向孩子们诉说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席佩兰,清代女诗人,擅长写诗,尤其以情感细腻著称。她的诗多描绘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限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归家之际,表达了对家人和归属感的渴望。作者在外漂泊后回到家,面临着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牵挂。


诗歌鉴赏:

《喜外归》是一首充满温情的诗,写出了归家的喜悦与对家人的思念。开篇的“晓窗幽梦忽然惊”,既展现了清晨的宁静,又暗示了思念的突然袭来。雀鸟的鸣叫不仅是自然的声音,也是诗人心中期待归家的预兆。接下来的“指上正轮归路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在提醒诗人归家的重要性。尤其是“耳边已听入门声”,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人的召唤。

诗人在表达对归家的喜悦时,也流露出对自身风尘的惋惜:“纵怜面目风尘瘦”,这句诗道出了离家在外的辛酸,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是在“犹睹襟怀水月清”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清澈。最后的“好向堂前勤慰问,敢先儿女说离情”,更是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关心与对离别情感的克制,情感层次丰富而细腻。

整首诗在结构上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情的深刻体悟,充分体现了席佩兰的文学才华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窗幽梦忽然惊:在清晨的窗前,幽静的梦境被惊醒。
  2. 破例今朝雀噪晴:今天的天气晴朗,小鸟的鸣叫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3. 指上正轮归路日:手指上正好转动着归家的日子。
  4. 耳边已听入门声: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开门声,暗示着归来的期待。
  5. 纵怜面目风尘瘦:即使面容因生活的艰辛而显得憔悴,也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清澈。
  6. 犹睹襟怀水月清:内心的情怀依然如清水明月一般清澈。
  7. 好向堂前勤慰问:希望能在家中多多问候与关心。
  8. 敢先儿女说离情:不敢先向孩子们诉说离别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水月清”比喻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 拟人:将时间和归路赋予了生命的特征,使得表达更为生动。
  • 对仗:如“纵怜面目风尘瘦,犹睹襟怀水月清”,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归家的喜悦与对亲情的深刻思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经历风尘的洗礼后,归家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归宿,反映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亲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晓窗:象征新的一天与希望。
  2. 雀噪:生机与活力的象征。
  3. 归路:人生的归宿与归属感。
  4. 水月:象征纯净的心灵与宁静的情怀。
  5. 堂前:代表家庭与温暖的港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窗幽梦”指的是什么?
    A. 清晨的窗户和梦境
    B. 夜晚的窗户和梦境
    C. 只是在窗外的梦

    答案:A

  2. 诗人对自身的面容感到什么?
    A. 自信
    B. 憔悴
    C. 快乐

    答案:B

  3. 诗中提到“耳边已听入门声”,这象征着什么?
    A. 归家的期待
    B. 离开的忧伤
    C. 自然的声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李白
  2. 《春望》杜甫
  3. 《归园田居》陶渊明

诗词对比:

对比《喜外归》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归家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而《喜外归》则更侧重于归家的喜悦与亲情的温暖。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清代诗人研究》
  3. 《席佩兰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