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宋德器春晚即事五首》

时间: 2024-09-19 22:08:58

灵明观自己,纠错漫殊途。

睨柱夸完璧,探怀失系珠。

封侯真不愿,作佛尚堪图。

解我无还语,根尘法本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明观自己,纠错漫殊途。
睨柱夸完璧,探怀失系珠。
封侯真不愿,作佛尚堪图。
解我无还语,根尘法本粗。

白话文翻译:

我在灵明的观照中审视自己,却发现错误漫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瞧那柱子,夸耀着完美的璧玉;想要探求内心,却失去了那颗系在一起的珍珠。
我真不想封侯,只想做个佛,尚且能图个清静。
但如今却无法言说我的心声,根本的尘世法则是如此粗糙。

注释:

  • 灵明:指灵魂明亮,这里指内心的清明。
  • 纠错:纠正错误。
  • 睨柱:侧目瞧向柱子。
  • 完璧:形容事物完美无缺,原指完美的玉璧。
  • 系珠:指将珠子系在一起,隐喻心灵的完整。
  • 封侯:做官封爵。
  • 作佛:追求佛道,追求内心的宁静。
  • 法本粗:指世俗法则根本粗糙,难以理顺。

典故解析:

  • 完璧归赵:典故源于《史记》,形容完美的东西被保护或归还。
  • 佛教:在诗中提到作佛,反映出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以诗风清新脱俗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其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春晚,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象,表达对人生的反思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华与内心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审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对理想的追求。开头两句“灵明观自己,纠错漫殊途”,展现了诗人对自我反省的态度,灵明的内观使人在纷乱中寻求真理,但却发现走错了方向。接着“睨柱夸完璧,探怀失系珠”形象地表达了外在事物的美好与内心真实状态的失落,完璧与失珠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失落感。

后两句“封侯真不愿,作佛尚堪图”,诗人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宁愿追求一种更为纯粹的存在。最后一句“解我无还语,根尘法本粗”则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无奈,强调了世俗法则的粗糙与心灵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明观自己:在内心清明的状态下审视自我。
  2. 纠错漫殊途:发现错误,走上了不同寻常的道路。
  3. 睨柱夸完璧:侧目看到完美的事物。
  4. 探怀失系珠:试图探求内心,却丢失了重要的东西。
  5. 封侯真不愿:我其实并不渴望功名利禄。
  6. 作佛尚堪图:只想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
  7. 解我无还语:无法表达我的真实想法。
  8. 根尘法本粗:世俗的法则本质上是粗糙的。

修辞手法:

  • 对比:完璧与失珠形成对比,强调内心的失落。
  • 隐喻:通过“封侯”和“作佛”隐喻对世俗与超脱的选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反思、对世俗功名的厌倦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明:象征内心的清明与智慧。
  • 完璧:象征完美与理想。
  • :象征内心的完整和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流谦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灵明观自己”中的“灵明”指的是什么?

    • A. 外在的美
    • B. 内心的清明
    • C. 知识的渊博
    • D. 幸福的生活
  3. 诗中提到“封侯”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渴望权力
    • B. 对功名利禄的厌倦
    • C. 对金钱的追求
    • D. 对名声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流谦的《次韵宋德器春晚即事五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皆在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倾向于自然的宁静,而李流谦则关注内心的失落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李流谦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