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水漫长堤,郊原上下迷。
孤城闭板筑,高树见巢栖。
耳厌蛙声极,沤生雨点齐。
渚间牛不办,谁为扫阴霓。
白话文翻译:
秋水沿着长堤缓缓流淌,郊野的景色在上下之间显得朦胧迷离。孤零零的城池用木板筑成,远处的高树上可见鸟巢栖息。耳边的蛙声让人厌倦,雨点和泡沫相互交融。水边的牛不在忙碌,究竟是谁来为这阴霓扫除呢?
注释:
- 秋水:指秋天的水,象征清澈而冷冽的水流。
- 漫长堤:指河堤延绵而长,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孤城:形容城池的孤立,可能暗指人烟稀少的荒凉。
- 耳厌:耳朵听得厌烦。
- 蛙声:青蛙的叫声。
- 沤生:泡沫与雨点一起出现,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象。
- 渚间:水边的小洲。
- 牛不办:牛不在忙碌,表现出宁静的氛围。
- 扫阴霓:清理阴霓,指代美好事物的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退庵,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朴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可能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事的淡漠。诗中描绘的秋水与景色,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观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水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首句“秋水漫长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长堤的宁静与广阔,营造了一种开阔而悠远的意境。接下来的“郊原上下迷”则进一步强调了秋水与郊野之间的迷离景象,使人感到一种时空的错位,仿佛身处于一个如梦如幻的境地。
在“孤城闭板筑”中,诗人用“孤城”来象征人类的孤独与无奈,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疏离感。而“高树见巢栖”则通过高树和鸟巢的描写,传达了一种生命的延续与安宁。
“耳厌蛙声极”一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声音的厌倦,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宁静。接下来“沤生雨点齐”则是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捕捉,诗人在细微的观察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最后一句“渚间牛不办,谁为扫阴霓”则是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描绘了宁静的水边,牛的闲适与无所事事,隐约流露出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细腻,充分体现了梅尧臣作为田园诗人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水漫长堤:描绘秋季的水流缓缓流过长堤,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
- 郊原上下迷:郊野的景色在秋水的映衬下显得迷离而不真实,给人以梦幻之感。
- 孤城闭板筑:孤独的城池用木板筑成,象征着人们的孤立与无助。
- 高树见巢栖:高大的树木上有鸟巢,体现出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 耳厌蛙声极:耳边的蛙声让人感到厌烦,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宁静。
- 沤生雨点齐:雨点与泡沫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脆弱。
- 渚间牛不办:水边的牛懒散地待着,传达出一种闲适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 谁为扫阴霓:问谁来清理这阴霓,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城闭板筑”通过具体的意象隐喻人类的孤独。
- 拟人:如“耳厌蛙声极”,赋予声音以情感。
- 对仗:如“郊原上下迷”与“高树见巢栖”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着冷冽与清澈,传达出深秋的凄凉。
- 孤城:代表孤立与人心的疏离。
- 蛙声: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传达出厌倦。
- 牛:代表宁静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孤城闭板筑”中的“孤城”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孤独
c) 快乐
d) 富饶 -
诗中提到的“耳厌蛙声极”是在表达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厌倦
c) 愤怒
d) 愉悦
答案:
- c) 秋
- b) 孤独
- b) 厌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但更强调山水的宁静与人心的平和。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梅尧臣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选》
- 各类诗词解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