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孔明 称吴称魏已纷纷,渭水西边独汉臣。 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白话文翻译: 三国鼎立的纷争已经纷纷扰扰,唯有渭水西边的孔明忠于汉室。 平日里将军不需要三次拜访,他就像在寻常田间带着经书耕读的人。
注释:
- 称吴称魏:指三国时期的吴国和魏国。
- 渭水西边:指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因其地理位置在渭水以西。
- 独汉臣:指诸葛亮忠于汉室,不随波逐流。
- 不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 带经人:指带着经书的人,比喻诸葛亮虽在田间,但心怀大志,不忘读书治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宋代八大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邃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对诸葛亮的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忠诚于汉室、淡泊名利的敬仰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忠于汉室、淡泊名利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诗中“称吴称魏已纷纷”一句,既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纷乱局面,又突出了诸葛亮坚守汉室的独特地位。“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则进一步以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强调了诸葛亮虽身处田间,但心怀大志,不忘读书治国的精神。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对诸葛亮人格魅力的深刻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称吴称魏已纷纷”,通过“称吴称魏”点明了三国时期的纷争局面,“已纷纷”则表达了这种局面的混乱和复杂。
- 第二句“渭水西边独汉臣”,以“渭水西边”指代蜀汉,“独汉臣”强调了诸葛亮忠于汉室的立场。
- 第三句“平日将军不三顾”,借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暗示诸葛亮虽有才,但并不张扬。
- 第四句“寻常田里带经人”,以“带经人”比喻诸葛亮虽在田间,但心怀大志,不忘读书治国。
修辞手法:
- 借代:用“渭水西边”代指蜀汉,用“带经人”代指诸葛亮。
- 典故:借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强调诸葛亮的谦逊和才干。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诸葛亮的忠诚和淡泊名利,通过对其坚守汉室、不随波逐流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这种高尚品格的敬仰。
意象分析:
- 渭水西边:象征蜀汉,也象征诸葛亮的忠诚。
- 带经人:象征诸葛亮虽在田间,但心怀大志,不忘读书治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称吴称魏已纷纷”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A. 春秋战国 B. 三国时期 C. 五代十国 答案:B
-
“渭水西边独汉臣”中的“独汉臣”指的是谁? A. 刘备 B. 曹操 C. 诸葛亮 答案:C
-
“平日将军不三顾”借用了哪个历史典故? A. 刘备三顾茅庐 B. 曹操煮酒论英雄 C. 孙权借荆州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蜀相》:同样是赞颂诸葛亮的忠诚和才干。
- 陆游《书愤》: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忠诚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蜀相》与曾巩《孔明》:两者都赞颂诸葛亮的忠诚和才干,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三国志》: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生平。
- 《宋诗选》:阅读更多曾巩的诗作,了解其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