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似鹿石》

时间: 2025-01-06 07:13:40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中有奇石,仿佛兽潜行。
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
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

白话文翻译

森林中有一块奇特的石头,像是野兽在潜行。
乍一看似乎依偎在岩石旁,又似乎在啃食野生的苹果。
茸茸的绿苔映衬着它,斑驳细腻的紫苔在其上生长。
如果不是为了见到被拘束的人,何必如此费力地梳理头发呢?

注释

  • 林中:森林中。
  • 奇石:奇特的石头。
  • 仿佛:像,似乎。
  • 兽潜行:像野兽一样潜伏。
  • 乍似:一看上去。
  • 依岩桂:依偎在岩石旁的桂树。
  • 食野苹:啃食野生的苹果。
  • 茸长:茸茸的,形容苔藓的状态。
  • 绿藓:绿色的苔藓。
  • 斑细:斑驳细腻。
  • 羁者:被拘束的人。
  • 顿缨:梳理头发,束发的装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字梦熊,号少宗,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李德裕在山水间游历时,面对奇石与自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块奇石的形象,表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美丽。开头的“林中有奇石”,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奇石的形状被比作野兽的潜行,给人一种生动而灵动的感觉。接着,诗人以“乍似依岩桂,还疑食野苹”来描绘奇石的外观,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氛围。通过细致的观察,诗人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细腻与奇妙。

“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两句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描绘了石头周围的绿苔与紫苔,表现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一句“不是见羁者,何劳如顿缨”中,诗人感慨于人对自由的追求,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被束缚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李德裕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中有奇石:引入了自然景象,给人以好奇。
  • 仿佛兽潜行:通过比喻,赋予石头生命。
  • 乍似依岩桂:形象生动,令人联想到桂树的优雅。
  • 还疑食野苹:加入了动态的想象,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
  • 茸长绿藓映:强调了自然的生机。
  • 斑细紫苔生:细致描绘,表现自然的细腻。
  • 不是见羁者:引出对人类境遇的思考。
  • 何劳如顿缨: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奇石比作潜行的兽,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石头和苔藓以生命。
  • 对仗:如“茸长绿藓映,斑细紫苔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奇石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束缚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石:象征自然的奇妙与未知。
  • 绿藓、紫苔:象征生命的繁盛与自然的细腻。
  • 羁者:象征被束缚的人,反映人的生存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奇石的形象被比作什么? a) 树
    b) 野兽
    c) 山川

  2. “茸长绿藓映”中的“茸”字意思是:
    a) 瘦弱
    b) 茸茸的
    c) 细小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b) 野兽
  2. b) 茸茸的
  3. a) 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李德裕的《思平泉树石杂咏》更为具体,通过奇石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神秘;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远离尘世的理想。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德裕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