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爱仙都山,奇峰千仞悬。
迢迢一何迥,不与众山连。
忽逢海峤石,稍慰平生忆。
何以慰我心,亭亭孤且直。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喜爱那仙都山,它的奇峰高耸,直插云霄。
那山的遥远是多么的独特,和其他的山脉没有任何关联。
偶然遇到海边的石笋,稍微缓解了我心中的思念。
可是,什么才能真正抚慰我的心呢?那石笋是那样孤独而直立。
注释:
- 仙都山: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美好和超脱。
- 奇峰千仞: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 迢迢:形容远而又远。
- 海峤石:指海边的石笋,形状奇特。
- 亭亭:形容直立而高耸的样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德裕(787年-850年),字季长,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流畅,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海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故乡或理想境地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德裕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思考展开,展现出诗人对壮丽山川的向往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诗的开头通过“常爱仙都山”来引入,表明了他对高峰的向往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中对“奇峰千仞”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仙都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而后,诗人转向海边的石笋,突然的遇见让他感到一抹慰藉,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心灵深处孤独感的深思。“亭亭孤且直”的意象,既指石笋的高耸直立,也隐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执着。整首诗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矛盾的美感:一方面是对壮丽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孤独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爱仙都山”:表达了诗人对仙都山的喜爱,象征着理想与美好。
- “奇峰千仞悬”: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耸,强调其独特之处。
- “迢迢一何迥”:表达了距离之远,突显出山的孤立性。
- “不与众山连”:强调仙都山的独特和非凡。
- “忽逢海峤石”:转折,偶然遇到海边的石笋,带来一丝慰藉。
- “稍慰平生忆”:虽有所安慰,但仍有对往事的思念。
- “何以慰我心”:诗人对心灵的追问,表达深刻的孤独感。
- “亭亭孤且直”:以石笋的形象象征诗人的孤独与坚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笋比作诗人内心的象征,表达孤独与坚毅。
- 对仗:如“亭亭孤且直”与“奇峰千仞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个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李德裕的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仙都山: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境地,代表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奇峰:自然的壮丽与伟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海峤石:象征孤独与坚持,映射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常爱哪个山?
- A. 仙都山
- B. 泰山
- C. 华山
- D. 黄山
-
“亭亭孤且直”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忧伤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海峤石”象征了什么?
- A. 美好
- B. 孤独
- C. 富贵
- D. 快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表现出对山水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充满豪情与对自然的崇敬,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