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器之贤良居镜湖上作吾亦爱吾庐六诗见寄因次韵述桂隐事报之兼呈同志 其六》

时间: 2025-01-04 12:30:40

吾亦爱吾庐,门前卖时蔬。

满担风露香,选择未始无。

苏子觅二顷,杨翁营一区。

两者况见成,自顾惭晨晡。

不妨瘦如竹,何急肥似壶。

向来鍊句痴,工拙分毫铢。

如今布袍下,识字村田夫。

诸公信余言,相从莫踟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亦爱吾庐,门前卖时蔬。
满担风露香,选择未始无。
苏子觅二顷,杨翁营一区。
两者况见成,自顾惭晨晡。
不妨瘦如竹,何急肥似壶。
向来鍊句痴,工拙分毫铢。
如今布袍下,识字村田夫。
诸公信余言,相从莫踟蹰。

白话文翻译

我也爱我的小屋,门前出售时令蔬菜。
满载的菜篮子散发着清香,挑选的时候并非没有选择。
苏子(苏轼)寻求了两顷的田地,杨翁(杨万里)经营着一块地。
两者都已经见成效,我自己却在晨晡时分感到惭愧。
不妨瘦得像竹子,何必急于肥得像壶一样。
我向来对炼句执着,工巧与拙劣只在毫厘之间。
如今穿着布袍,识字的只是村里农夫。
诸位朋友相信我的话,大家都不要犹豫。

注释

  • 吾庐:我的小屋,指诗人对自己住所的喜爱。
  • 时蔬:时令菜,指应季的蔬菜。
  • 苏子:指苏轼,著名的文学家,也是田园诗人。
  • 杨翁:指杨万里,另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
  • 晨晡:清晨和傍晚,诗人用此强调自己内心的惭愧。
  • 瘦如竹:形容身材瘦削,表达一种清高的志趣。
  • 肥似壶:形容丰腴,暗指世俗的追求。
  • 鍊句:指对诗句的推敲与琢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仲明,号庐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和人间生活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张镃的诗作常反映他对乡村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镜湖附近的隐居生活中,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清贫生活的自得。诗中提到的苏轼和杨万里,代表了田园诗人的典范,而张镃也在此阐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我生活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诗人在开头便直言自己对小屋的喜爱,简单的生活方式和门前的小摊,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珍视。诗中提到的“满担风露香”,不仅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对比中,苏轼和杨翁的田园生活被引入,形成一种互动的对比,诗人感到自愧不如。此时,诗人引入了“瘦如竹”和“肥似壶”的比喻,进一步突显了对生活的选择。诗人并不在意外表的丰腴,而更看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这种思想是对普通生活的一种升华。

最后,诗人在表达对村田夫的认同时,强调了知识与身份的关系,揭示出一种平民意识。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真实热爱,也暗含对古代士人风范的反思。整首诗言简意赅,情感真挚,展现了张镃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亦爱吾庐:开篇直接表明诗人对自己住所的热爱,简洁明了。
  • 门前卖时蔬:描绘出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了田园气息。
  • 满担风露香:意象生动,表现了自然气息,传达出丰收的喜悦。
  • 选择未始无:暗示即使选择很多,但生活的简单和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 苏子觅二顷,杨翁营一区:引入历史人物,强调诗人内心的惭愧和对比。
  • 不妨瘦如竹,何急肥似壶:表达对外表与内在的思考,倡导内在的修养。
  • 如今布袍下,识字村田夫:强调身份的平等,知识与身份的关系被重新定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瘦如竹”“肥似壶”,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展现生活态度。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子提升了诗的韵律感,加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清贫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吾庐:象征着归属感与安宁。
  • 时蔬:代表自然与生活的简单。
  • 风露香:体现自然的芬芳与生机。
  • 竹与壶:分别象征着清高与世俗,反映出生活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瘦如竹”和“肥似壶”分别象征什么?

    • A. 外在和内在
    • B. 贫穷和富裕
    • C. 清高和世俗
  2. 诗人对苏轼和杨翁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羡慕
    • B. 不屑
    • C. 忽视
  3.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失落
    • B. 淡泊
    • C. 愤怒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 《归园田居》:同样体现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诗词对比

  • 张镃的《庄器之贤良居镜湖上作吾亦爱吾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前者更强调内心的平和与自得,后者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