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
汉兴反秦暴,见儒犹骂嗔。
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
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
白话文翻译:
圣道是通过经典书籍传承下来的,火焰般的智慧在秦朝时期被发扬光大。汉朝兴起后,反对秦朝的暴政,儒生们即使目睹这些,也只是抱怨和愤怒。董仲舒虽然有志向,但又有谁愿意与他共同阐述呢?如果当时能推行三策,何需老成的诸侯们来做宾客?
注释:
- 圣道:指儒家的教义和思想。
- 秉畀:持有、承载的意思。
- 火于秦:形容智慧或思想的光辉在秦朝时期被发扬。
- 汉兴反秦暴:汉朝兴起后,反对秦朝的暴政。
- 见儒犹骂嗔:即使见到儒生,也只是心中不满地骂。
- 董子:董仲舒,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 耿耿:形容志向坚定。
- 三策:指治国的三种方针或策划。
- 老诸侯宾:老成的诸侯只能做客,表明地位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擅长诗歌,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时政的关切。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对历史、政治的反思在这个时期非常普遍。作者通过历史的比照,表达对当时政治的忧虑和对理想治国方略的渴望。
诗歌鉴赏:
《杂兴》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张镃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的开篇提到“圣道由书传”,强调儒家经典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知识的传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接着,诗中提到“汉兴反秦暴”,对比汉朝的兴起与秦朝的暴政,暗示历史的教训。
“见儒犹骂嗔”一句,表达了张镃对当时社会对儒生的不屑与不满,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后面的“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则突出了董仲舒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治国的渴望但又感到孤立无援的无奈。最后一句“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表明了诗人对有效治国方略的呼唤,期望能有更加理想的政治环境。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结合个人的思考,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当下政治的反思,具有深厚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道由书传:指出儒家思想从书籍中传承而来,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 秉畀火于秦:表明秦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
- 汉兴反秦暴:描述汉朝反对秦朝的暴政,暗示历史的教训。
- 见儒犹骂嗔:表达社会对儒生的不满,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 董子惟有志:提到董仲舒的理想,表现出对理想者的钦佩。
- 耿耿谁与陈:强调在理想的追求中感到孤独。
- 使时三策行:呼唤有效的治国方针。
- 焉老诸侯宾:表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修辞手法:该诗使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如“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形成了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的思考,探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及其在政治治理中的重要性,同时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象征知识与智慧的传承。
- 火:象征思想的光辉与活力。
- 董子:象征理想与志向的化身。
- 诸侯:象征权力与地位的代表。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着具体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涵,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环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杂兴》中的“圣道”指的是: A. 道教的教义
B. 儒家的教义
C. 佛教的教义
D. 道德的规范 -
诗中提到的“董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孔子
C. 董仲舒
D. 庄子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杂兴》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但前者偏重历史反思,后者则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及其分析。
- 《中国诗词史》:提供关于中国古代诗词的历史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学习,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杂兴》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