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

时间: 2025-01-01 14:57:34

一曲猗兰按玉徽,高山流水少知。

纷纷耳听非心听,安得人间有子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琴 黄庚 〔宋代〕 一曲猗兰按玉徽,高山流水少知音。 纷纷耳听非心听,安得人间有子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听琴的情景,表达了知音难寻的感慨。诗中提到“一曲猗兰按玉徽”,指的是弹奏《猗兰操》这首曲子,用玉制的琴徽来调音。“高山流水少知音”则借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哀愁。最后两句“纷纷耳听非心听,安得人间有子期”强调了真正的理解需要心灵的共鸣,而非仅仅是耳朵的听觉,表达了对于真正知音的渴望。

注释:

字词注释:

  • 猗兰:指《猗兰操》,古代琴曲名。
  • 玉徽:琴上的调音器,用玉制成。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源自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子期:钟子期,伯牙的知音。

典故解析:

  •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的故事。伯牙弹琴时,心中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世上再无知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音乐和知音的深刻理解。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如听琴会或独自弹琴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于知音难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受到孤独和知音难觅的情感时创作的。在宋代,文人雅士常常通过琴棋书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琴作为“四艺”之一,尤其受到文人的喜爱。黄庚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真正理解和共鸣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知音难寻的感慨。首句“一曲猗兰按玉徽”,以《猗兰操》这一琴曲名引入,暗示了琴声的优雅和高洁。次句“高山流水少知音”,借用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直接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后两句“纷纷耳听非心听,安得人间有子期”,则进一步强调了真正的理解需要心灵的共鸣,而非仅仅是耳朵的听觉。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和对知音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理解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曲猗兰按玉徽”:这句诗描绘了弹奏《猗兰操》的场景,用玉制的琴徽来调音,展现了琴声的优雅和高洁。
  2. “高山流水少知音”:这句诗借用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哀愁。
  3. “纷纷耳听非心听”:这句诗强调了真正的理解需要心灵的共鸣,而非仅仅是耳朵的听觉。
  4. “安得人间有子期”:这句诗表达了对于真正知音的渴望,希望能够找到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

修辞手法:

  • 借用典故:通过借用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对比:通过“耳听”与“心听”的对比,强调了真正理解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知音难寻的感慨和对真正理解的渴望。通过对琴声的描绘和对知音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理解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猗兰:象征着高洁和优雅。
  • 玉徽:象征着精致和珍贵。
  • 高山流水:象征着知音难寻的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猗兰”是指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首琴曲 C. 一种乐器 D. 一种玉器

  2. “高山流水少知音”借用了哪个典故? A.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B. 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C. 孟子与梁惠王的故事 D. 老子与庄子的故事

  3. 诗中“纷纷耳听非心听”强调了什么? A. 耳朵的听觉不重要 B. 真正的理解需要心灵的共鸣 C. 耳朵的听觉比心灵的共鸣更重要 D. 心灵的共鸣不重要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琴歌》:唐代李颀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对于音乐和知音的感慨。
  • 《听蜀僧濬弹琴》:唐代李白的作品,描绘了听琴的情景,表达了对于音乐的喜爱。

诗词对比:

  • 《听琴》与《琴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于音乐和知音的感慨,但《听琴》更侧重于知音难寻的感慨,而《琴歌》则更侧重于音乐本身的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古诗源》:沈德潜编,收录了从先秦到隋代的古诗,是研究古诗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