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船子)》

时间: 2025-01-04 07:58:06

万叠空青春杳杳。

一蓑烟雨吴江晓。

醉眼忽醒惊白鸟。

拍手笑。

清波不犯鱼吞钓。

津渡有僧求法要。

一桡为汝除玄妙。

已去回头知不峭。

犹迷照。

渔舟性懆都翻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叠空青春杳杳。
一蓑烟雨吴江晓。
醉眼忽醒惊白鸟。
拍手笑。
清波不犯鱼吞钓。
津渡有僧求法要。
一桡为汝除玄妙。
已去回头知不峭。
犹迷照。
渔舟性懆都翻了。

白话文翻译

万重山水空茫茫,青春时光已渺无踪影。
一件蓑衣在烟雨中,映照着吴江的清晨。
醉眼猛然清醒,惊动了白色的鸟儿。
拍手大笑,
清波荡漾,鱼儿不再吞钓饵。
渡口有僧人寻求佛法的教义。
我划一桨为你解开深奥的道理。
已然远去再回首,才知没有高峻的险峰。
仍旧迷乱,
渔舟的性情全然改变了。

注释

  • 万叠:指山水层层叠叠,形容景色的壮丽。
  • 青春杳杳:青春时光已经消逝,杳杳意为渺无踪影。
  • 蓑烟雨:形容渔夫在雨中披着蓑衣。
  • 吴江:指中国江南的吴江,风景秀丽。
  • 醉眼:指酒后朦胧的眼神。
  • 惊白鸟:形容突然惊动了在水边的白色鸟儿。
  • 清波不犯鱼吞钓:清波荡漾,鱼儿不再咬钓饵,暗示一种淡然。
  • 津渡有僧求法要:渡口有僧人在寻求佛法的教义。
  • 一桡:一只桨。
  • 玄妙:指深奥的道理。
  • 不峭:没有高峻的险峰,暗示风景平和。
  • 性懆:性情懒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惠洪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1080年,卒年1155年。他以山水诗闻名,追求自然的田园生活,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他隐居生活期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这首诗中的渔父形象,象征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渔父词(船子)》以渔父的形象为中心,描绘了一个朦胧而又宁静的江南晨景。诗中以“万叠空青春杳杳”开篇,便传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青春一去不复返,令人感到无奈与惆怅。然而,随后的描写却是美丽的自然景象:吴江的晨雨、渔夫的蓑衣、白鸟的惊飞,构建了一个恬淡的氛围。诗人在醉眼中看世界,透出一丝人生态度的豁达与洒脱。

诗中“清波不犯鱼吞钓”一句,表现了对世事的淡然态度,鱼儿不再咬钓饵,似乎暗示着一种对功名利禄的超然,而“津渡有僧求法要”则引入了佛教元素,表明诗人对内心追求的反思。最后一句“渔舟性懆都翻了”点明了生活的变化和心境的转变,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景,更深入探讨了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体现了惠洪作品中常见的哲理性和情感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叠空青春杳杳:描绘了层峦叠嶂的自然景色,感叹青春已经消逝。
  2. 一蓑烟雨吴江晓:勾勒出江南春雨的朦胧景象,渔父身披蓑衣,富有生活气息。
  3. 醉眼忽醒惊白鸟:从醉态中猛然惊醒,表现出对自然的敏感与惊讶。
  4. 拍手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愉悦。
  5. 清波不犯鱼吞钓:暗示一种宁静的心态,鱼儿不再上钩,象征对世俗名利的超然。
  6. 津渡有僧求法要:引入佛教元素,表明生活中对精神追求的思考。
  7. 一桡为汝除玄妙:用桨为他人解开深奥的道理,暗示传授智慧。
  8. 已去回头知不峭:回首往事,意识到生活的平淡与安详。
  9. 犹迷照:内心依然迷惘。
  10. 渔舟性懆都翻了:渔舟的性情发生了变化,表达对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叠空青春”,将青春比作无形的东西,增强了惆怅感。
  • 拟人:如“白鸟惊”,赋予鸟类人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脱的生活哲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父: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
  • 吴江:代表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 白鸟:象征着自由与灵动,也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 蓑衣:象征渔夫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叠”是指什么?

    • A. 年龄
    • B. 山水
    • C. 渔夫
  2. “津渡有僧求法要”中的“僧”指的是?

    • A. 渔夫
    • B. 学者
    • C. 佛教僧人
  3. 诗中“拍手笑”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悲伤
    • B. 喜悦
    • C. 失落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适,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惠洪的渔父形象相呼应,但陶渊明更强调归隐的理想,而惠洪则在其中融入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惠洪《诗集》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