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责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24:50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责二首
作者: 朱淑真 〔宋代〕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女子写文章本是该受到责备,何况又在月下吟唱风声。
磨破铁砚的事与我无关,绣花折断金针却是有成就的。

第二首:
无事可做,只能看诗,却看不到诗中所说的离别。
情感愈发萧索,才明白聪明反而不如痴情。

注释:

  • 女子弄文:女子写作文学作品。
  • 罪:责备,指因写作而受到的批评。
  • 咏月:吟咏月亮。
  • 磨穿铁砚:形容用功读书。
  • 绣折金针:绣花时针折断,指做工的细致与成就。
  • 消遣:消磨时间,娱乐。
  • 萧索:形容情感的孤寂和冷清。
  • 伶俐:聪明机灵。
  • 痴:痴情,指对某事物的执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她的诗词风格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自我的反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朱淑真对自己创作的反思,表达了因追求文学而感到自责的情感,同时也揭示了在孤独中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自责二首》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展现了她对写作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中,女子因写作而感到罪责,尤其是在吟咏月色和风声的同时,更增添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第一首诗中,作者将写作与对美好事物的咏叹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对文学的热爱与自我批评的复杂心态。她的“磨穿铁砚”虽是对读书用功的描述,但在此却隐含着对自己写作的反思,暗示着文学创作的艰辛与责任。

第二首则更为内省,作者感到无所事事,只能沉浸于诗歌中,却发现诗歌中所言的离别与孤独,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诗中“添得情怀转萧索”,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情感的无奈与失落,最终明白了“伶俐不如痴”的道理,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成熟与领悟。整体而言,这两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女性在文学创作和情感生活中的冲突与和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女子弄文诚可罪”:表达女子因从事文学创作而感到自责。
  • “那堪咏月更吟风”:进一步强调在吟咏自然之美时的内心挣扎。
  • “磨穿铁砚非吾事”:表明自己不在意读书的艰辛。
  • “绣折金针却有功”:反映出自己在细致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
  • “闷无消遣只看诗”:表达无聊时只能依赖诗歌来消遣。
  • “不见诗中话别离”:暗示诗中深藏的离别之苦未被察觉。
  • “添得情怀转萧索”:情感的增加反而让人感到孤独。
  • “始知伶俐不如痴”:最终意识到聪明与痴情之间的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磨穿铁砚”比喻读书的辛苦,象征诗人对文学的专注。
  • 对仗:“咏月更吟风”与“闷无消遣只看诗”形成对比,表现出内心的矛盾。
  • 拟人:“诗中话别离”,赋予诗歌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文学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作者对自我价值和情感状态的反思,强调了在智慧与痴情之间的选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美好与孤独。
  • 风:与自然的和谐相连,暗示自由却又带来思念。
  • 诗:象征文学,承载着情感与记忆。
  • 针:象征细致与工艺,代表女性的传统角色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朱淑真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元代

  2. 文中提到的“磨穿铁砚”主要指什么?
    A. 写作的艰辛
    B. 读书的专注
    C. 画画的辛苦
    D. 绣花的技术

  3. 诗中“始知伶俐不如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智慧的赞美
    B. 对痴情的反思
    C. 对孤独的接受
    D. 对写作的自责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比较朱淑真的作品与李清照的词作,两者均为女性诗人,表达情感的细腻与深刻,但朱淑真更强调对自我的反思,而李清照则更多描绘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
  • 《宋代诗词选》
  • 《朱淑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