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西湖春暮
作者: 马子严 〔宋代〕
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白话文翻译:
清明和寒食节快要到了,
花香渐渐稀少。
游人们在苏堤上打扮嬉闹。
但留住春天的办法是什么呢?
花儿在雨中凋谢,
柳絮沾染着泥土。
在水面上,波纹不曾改变。
三三两两的船儿在叫唤,
人儿归去,春天也随之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春季节气之一,通常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 寒食: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古代人们在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吃冷食。
- 香红:指花香和红色的花。
- 番腾:形容人们的喧闹,喧腾的样子。
- 凌波:指在水面上轻轻走动,形容轻快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苏堤:西湖的著名景点之一,因苏东坡而得名。
- 留春:以春天的美好景色为主题,常见于古诗词中,代表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子严,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雅致,常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西湖春季,正值清明、寒食节前夕,春天的景色逐渐淡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逝去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歌鉴赏:
《阮郎归·西湖春暮》是一首描绘春天西湖美景的词作。开篇以“清明寒食不多时”引入,时间节点的设定不仅让人感受到节气的变换,也暗示了春天即将离去的无奈。随着“香红渐渐稀”的描写,诗人用花香的稀少反映出春天的渐行渐远,细腻而富有情感。
“番腾妆束闹苏堤”,描绘了游人们在苏堤上欢快的景象,热闹的气氛与春天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种繁华而又短暂的美。接下来的“留春春怎知”,则转向了内心的自问,表达了对春天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花褪雨,絮沾泥”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紧密结合,花瓣在雨中凋谢,柳絮沾染泥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易逝和人生的无常。最后两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则是对春天消逝的感叹,船儿的呼唤声与人们的归去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着人们虽归去,但春天已经随之而去,留给人无限的思考与感慨。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细腻而生动,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明寒食不多时:指春季清明节和寒食节即将来临,暗示时间的流逝。
- 香红渐渐稀:花香和花色逐渐减少,象征春天的消逝。
- 番腾妆束闹苏堤:游人们在苏堤上打扮嬉戏,表现春天的热闹。
- 留春春怎知:诗人感叹如何能留住春天。
- 花褪雨,絮沾泥:花瓣在雨中凋落,柳絮沾染了泥土,描绘春天的逝去。
- 凌波寸不移:水面波纹不变,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 三三两两叫船儿:船儿在水中轻轻摇晃,增添了春日的灵动感。
- 人归春也归:人们归去,春天也随之消逝,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花褪雨”,将花瓣凋零与春天的消逝相联系。
- 拟人:如“春也归”,赋予春天以生命,表现出春天的情感。
- 对仗:如“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在欢快与惆怅之间穿梭,展现了自然美的瞬息万变以及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复苏。
- 花:代表青春、美好和短暂。
- 雨:象征着无情与流逝。
- 船:代表着游子的归去和时光的流转。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景,也寓意着生命的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寒食不多时”中的“清明”指的是哪个节气?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清明 -
“香红渐渐稀”中的“香红”主要指什么?
A. 树木
B. 花香和花色
C. 水波
D. 风声 -
诗中的“凌波寸不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时光流逝
B. 自然永恒
C. 人生无常
D. 春天的消失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天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时间流逝与人生感慨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春天的怀念,但马子严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加关注内心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词选》
- 《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