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三》

时间: 2024-12-29 18:46:16

路转峰回一径宽,名山佳节两相欢。

擘窠直可同留带,拜石何妨自整冠。

寂寂深林人语响,潇潇隔夕雨声寒。

振衣千仞重回首,秋色村烟画里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转峰回一径宽,名山佳节两相欢。
擘窠直可同留带,拜石何妨自整冠。
寂寂深林人语响,潇潇隔夕雨声寒。
振衣千仞重回首,秋色村烟画里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龙门寺游玩的情景。曲折的山路转弯处,宽敞的小径展现出眼前的美景。名山在佳节之际,人与自然共享欢乐。只需轻松一展,便可留下美好的回忆,拜访石头时,何必拘泥于整洁的帽子?幽静的深林中,偶尔有人语声响起,隔着远处的雨声,听起来凉意十足。轻轻抖动衣襟,回头望去,眼前秋天的色彩与村庄的烟雾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注释:

  • 路转峰回:指山路曲折,峰峦重叠。
  • 擘窠:意为打开,表示展现景色的意思。
  • 拜石:指在石头前进行礼敬。
  • 整冠:整理帽子,形容对礼仪的讲究。
  • 寂寂深林:形容深林中的寂静。
  • 潇潇:形容细雨的声音。
  • 千仞:形容高山,千仞指高耸的山崖。

典故解析:

  • 龙门寺:指历史悠久的寺庙,常是文人墨客游玩的地方,象征文化与精神的寄托。
  • 少陵蓝田:提到的是王维,少陵是他的号,蓝田则是王维的故乡,两个地方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逍遥。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振钧,清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次游玩龙门寺的过程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享美景和节日的欢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龙门寺为背景,通过曲折的山路和宽阔的景致,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节日的欢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路转峰回”一语,既描绘了山道的变化,又暗示了人生的曲折;“名山佳节”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场景的描述中,诗人巧妙地融入了礼仪和自我放松的态度,体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后半部分“寂寂深林人语响”,更是通过声音的对比,突显出静谧的美感。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突显了清代文人的闲适与雅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路转峰回一径宽:描绘了曲折的山路,暗示着旅途的挑战与美景的出现。
    • 名山佳节两相欢:在名山中,节日的欢庆与自然的美景交相辉映。
    • 擘窠直可同留带:随意地在此处停留,便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 拜石何妨自整冠:拜访美景时,无需过于拘谨,放松自我。
    • 寂寂深林人语响:在寂静的森林中,偶尔听到人声,打破了宁静。
    • 潇潇隔夕雨声寒:远处的雨声,使人感受到秋夜的寒意。
    • 振衣千仞重回首:轻抖衣服,回头看去,高山的壮丽映入眼帘。
    • 秋色村烟画里看:秋天的色彩如同画作般美丽,村庄的烟雾更添情趣。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对仗:在句式上有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友人欢聚的珍视,以及对生活悠然自得的态度,展现了清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理想。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旅程。
    • :代表自然的恒久与不变。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 秋色:反映生命的成熟与宁静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名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龙门寺
    • B. 蓝田
    • C. 少陵
    • D. 寒山
  2. 诗人提到的“寂寂深林”中,有什么声音?

    • A. 风声
    • B. 鸟鸣
    • C. 人语
    • D. 车声
  3. “振衣千仞重回首”中,“千仞”形容的是:

    • A. 河流
    • B. 高山
    • C. 田野
    • D. 溪流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振钧与王维的自然描写,李振钧的诗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孤高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振钧诗文集》
  • 《山水田园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