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场平闻猿》

时间: 2024-10-17 04:23:14

清猿泠泠鸣玉箫,三声两声高树梢。

子母联拳传枝去,忽作哀厉长鸣号。

天寒林深山石恶,行人举头双泪阁。

雪涧琴心未足悲,须写峡中肠断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场平闻猿
作者:范成大〔宋代〕

清猿泠泠鸣玉箫,
三声两声高树梢。
子母联拳传枝去,
忽作哀厉长鸣号。
天寒林深山石恶,
行人举头双泪阁。
雪涧琴心未足悲,
须写峡中肠断时。


白话文翻译

清脆的猿声如同玉箫般悠扬,
三声两声传到高高的树梢上。
母猿带着幼猿相互传递,
突然发出悲厉的长鸣。
天冷了,森林深邃,山石恶劣,
行人抬头时泪水满面。
雪水在山涧中流淌,琴心仍未足够悲伤,
我必须写下在峡谷中肠断的时刻。


注释

字词注释

  • 泠泠:清脆、悦耳的样子。
  • 鸣玉箫:比喻猿声如同玉箫般动听。
  • 子母联拳:形容母猿和幼猿之间亲密的关系。
  • 哀厉:悲伤而激烈的叫声。
  • :指高处或楼阁,文中指行人抬头的姿态。
  • 琴心:指人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猿”在古诗中常象征孤独与哀伤,常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君璧,号少游,江苏常州人,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范成大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猿鸣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八场平闻猿》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猿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诗的开头以“清猿泠泠鸣玉箫”引入,猿声的清脆悦耳令人想起自然的纯粹,但随之而来的“忽作哀厉长鸣号”则转入一种悲伤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心的共鸣。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描绘了严寒的环境和行人流泪的情景,展现了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层递进,既有高远的树梢,又有深邃的林间,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诗人内心的狭窄。尤其是最后两句“雪涧琴心未足悲,须写峡中肠断时”,更是将悲伤与自然景象结合,表达出对生命脆弱的深切感悟。诗人通过对猿声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深邃与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猿泠泠鸣玉箫:猿的叫声清脆如玉箫,传达出自然的美好。
  2. 三声两声高树梢:猿声从高树上传来,表现出声音的穿透力。
  3. 子母联拳传枝去:母猿与幼猿之间的亲密关系,展现出自然界中的温情。
  4. 忽作哀厉长鸣号:突然发出悲伤而激烈的叫声,带出一种紧迫感。
  5. 天寒林深山石恶:描绘寒冷、险恶的环境,增强了悲情氛围。
  6. 行人举头双泪阁:行人抬头流泪,体现出人对自然之悲的共鸣。
  7. 雪涧琴心未足悲:即使有雪水流淌,诗人的悲伤也未能得到充分表达。
  8. 须写峡中肠断时:诗人感到悲伤必须被记录,强调其情感的迫切与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猿声比作玉箫,增强了声音的美感。
  • 拟人:母猿与幼猿的描绘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天寒林深”与“行人举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猿声、自然景象与行人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孤独与悲伤的主题,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猿:象征自然的美与孤独。
  • 高树梢:象征高远与追求。
  • 行人双泪:象征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情感的流露。
  • 雪涧:象征寒冷与孤寂,反映诗人内心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猿声被比作什么乐器?

    • A. 钢琴
    • B. 玉箫
    • C. 古筝
    • D. 二胡
  2. 诗人感到悲伤的原因是什么?

    • A. 自然环境的险恶
    • B. 生活的不顺
    • C. 对亲人的思念
    • D. 对友人的怀念
  3. 诗中提及的“行人”在做什么?

    • A. 大笑
    • B. 抬头流泪
    • C. 跳舞
    • D. 读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二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范成大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悲伤的情感,而王维则更加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自然描写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