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刘录事
城西青岛寺,累夏漱寒泉。
今在提纲所,应难扫石眠。
风沙榆塞迥,波浪橘洲偏。
重整潇湘棹,心期更几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慨。诗人在城西的青岛寺,夏天里多次在清凉的泉水中洗漱。如今身处提纲(可能是指某个城市或地点),想要在石头上打盹却很难。风沙在榆塞(边塞地区)肆虐,波浪在橘洲(江边)翻滚。诗人希望重新整理潇湘的船只,心中期望再过几年的时光。
注释
- 青岛寺:位于城西的一座寺庙,是诗人修身养性的地方。
- 提纲所:可能是指诗人目前所处的地方,名不见经传。
- 扫石眠:在石头上休息,暗示环境的艰苦。
- 风沙榆塞:形容边塞的荒凉与风沙肆虐。
- 波浪橘洲:指江河波涛汹涌,橘洲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意象。
- 潇湘:指湘江水域,寄托了诗人的乡愁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喻凫,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受到后人的赞誉。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深受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动乱之际,诗人通过对青岛寺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思考。
诗歌鉴赏
《寄刘录事》是一首寄情于景的诗作,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开头的“城西青岛寺”直接引入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展现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令人想到诗人对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累夏漱寒泉”,则通过洗涤的细节,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今在提纲所,应难扫石眠”一句,表面上描述了诗人不易休息的环境,实际上反映了他在动乱中不得安宁的心境。接着“风沙榆塞迥,波浪橘洲偏”,通过对边塞和江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壮阔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的“重整潇湘棹,心期更几年”,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与期待,尤其是对潇湘水域的向往,寓意着对重返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情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西青岛寺:诗人所处的环境,代表着一种宁静的氛围。
- 累夏漱寒泉:夏季的炎热与清泉的凉爽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 今在提纲所,应难扫石眠: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安宁生活的怀念。
- 风沙榆塞迥: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暗示着生活的不易。
- 波浪橘洲偏: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起伏。
- 重整潇湘棹:寄托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向往。
- 心期更几年:体现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幻想。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来映射内心感受。
- 对仗:如“风沙榆塞迥,波浪橘洲偏”,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 意象:如“青岛寺”、“潇湘棹”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对安宁生活的渴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岛寺:象征清净与宁静。
- 寒泉:代表自然的纯净与生命力。
- 风沙:象征生活的艰难与不安。
- 波浪:象征生活的起伏与变迁。
- 潇湘:象征故乡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岛寺”位于何处?
- A. 城东
- B. 城西
- C. 城南
- D. 城北
-
“风沙榆塞迥,波浪橘洲偏”中的“榆塞”指的是什么?
- A. 边塞地区
- B. 河流
- C. 山脉
- D. 森林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与期盼
- C. 愤怒
- D. 无所谓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夜泊牛津》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情感基调略显悲凉。
- 《早发白帝城》:展现了奔放的自然与内心的激荡,情感更为奔放和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