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后六言二首 其一
雨声和深巷屐,风力到短檠灯。
可惜滴残檐雪,从教漂尽河冰。
白话文翻译:
雨声在深巷中与木屐相伴,风力吹动着短檐的灯笼。
可惜残留在屋檐上的雪,已经随着河流的冰融化而消失。
注释:
- 屐:木屐,一种传统的履物,常用于行走。
- 檠灯:檠是短的屋檐,檠灯即悬挂在短檐下的灯笼。
- 滴残檐雪:指屋檐上残余的雪。
- 漂尽:漂流、消失的意思。
- 河冰:河面上结的冰。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述的意境与古代诗歌常用的冬雪、春雨等自然景象相呼应,反映了季节变迁的无奈与美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平,号少蕴,江苏苏州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雪后,正值冬末春初之际,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诗中体现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对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雪后六言二首 其一》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雪后景象中的雨声和风的动感。开头的“雨声和深巷屐”极具画面感,雨声在空中回荡,伴随着深巷中行人走动的木屐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动人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风力吹动灯笼的景象,短檐的灯笼摇曳在风中,增添了诗的动感与灵动。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透出一丝淡淡的惆怅。“可惜滴残檐雪”,残雪的滴落与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从而引发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残留的雪和消融的河冰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也隐喻着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整首诗通过描写雪后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冬春交替时节的细腻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雨声和深巷屐”:描绘深巷中的雨声与行人木屐声相融合,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风力到短檠灯”:描写风的力量,使得悬挂的灯笼摇动,展现出自然的气息。
- “可惜滴残檐雪”:表达对残留于屋檐的雪的惋惜,暗含时间流逝之感。
- “从教漂尽河冰”:残雪随着河冰的消融而消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无常。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如“雨声”和“风力”),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通过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无常。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雨声:象征着生命的细腻与情感的流动。
- 深巷:代表着宁静、隐秘的空间,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 残檐雪:象征着过往的美好事物,寓意着时间的流逝。
- 河冰:象征着冬天的结束与春天的来临,体现了季节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屐”是什么?
- A. 一种传统的履物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乐器
-
诗中提到的“短檠灯”指的是什么?
- A. 长灯笼
- B. 短屋檐下的灯笼
- C. 没有灯的地方
-
诗人对残雪的态度是?
- A. 高兴
- B. 惋惜
- C.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雪后六言二首》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有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但范成大的侧重于冬春交替的惆怅,而陆游则强调秋夜的清冷与思乡之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