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时间: 2025-01-01 14:50:26

莫道山家不挂灯,修身宝月一团冰。

清寒照见诸人胆,却问诸人见未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道山家不挂灯,修身宝月一团冰。
清寒照见诸人胆,却问诸人见未曾。


白话文翻译:

不要说山里的家没有挂灯,修身养性就像那一团清澈的冰月。
寒冷的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勇气,却又问大家是否见过这样的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莫道:不要说。
  • 山家:山中的家,指隐居的地方。
  • 挂灯:悬挂灯笼,象征节日的装饰。
  • 修身:修养身心。
  • 宝月:美好的月亮。
  • 一团冰:形容月光的清澈和明亮。
  • 清寒:寒冷而清新。
  • 见未曾:见过没有。

典故解析:

  • 这首诗提到的“山家”可以联系到古代隐士的生活,隐士通常在山中居住,过着清幽的生活。诗中以月亮的清澈和冰的纯净来比喻修身养性,表达了与世无争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常常与山水自然相结合。

创作背景: 《元夕》创作于元宵节前后,正值赏月、观灯的节日。诗人借此节日的场景,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人们内心勇气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山家”与“灯”对比开篇,暗示隐士生活的宁静与自得。作者通过对月亮与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明亮的氛围,传达了他对修身养性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清寒”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对内心的一种映照。在这个元宵节的夜晚,诗人并不关注灯笼的热闹,而是关注内心的宁静与勇气的显现。

最后一句“却问诸人见未曾”,则引发读者思考: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是否还保留了那份内心的清明与自信?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含着对个人修养与内心力量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莫道山家不挂灯:不要以为山中的隐居之所没有灯笼。
  2. 修身宝月一团冰:修身养性如同那一轮美好的月亮,清澈如冰。
  3. 清寒照见诸人胆:这寒冷的光辉照亮了每个人的勇气。
  4. 却问诸人见未曾:我想问问大家是否曾见过这样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身养性比作清澈的月光与冰,表达了其纯净和高洁。
  • 对仗:上联与下联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提倡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清明与勇气,而非追逐外在的繁华与热闹。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与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家:象征隐逸生活,反映诗人的生活态度。
  • 宝月:象征纯净与美好,代表内心的修养与宁静。
  • :象征清澈与透明,暗示内心的坚韧与勇气。
  • 清寒:象征一种清新、超脱的境界,启发人们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家”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 A. 喧闹的城市
    • B. 隐居的山中
    • C. 热闹的集市
  2. “宝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内心的清明与修养
    • C. 人际关系
  3. 诗的最后一句“却问诸人见未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热闹的渴望
    • B. 对人心勇气的质疑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方岳的《元夕》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对夜晚的描写,前者关注内心的修养与勇气,后者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方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