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寺同刘宫苑浴》

时间: 2025-01-06 11:39:36

人看浴出如枯木,我自无心类死灰。

在处秋风吹鬓发,不堪更上雨花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干寺同刘宫苑浴 张舜民 〔宋代〕 人看浴出如枯木,我自无心类死灰。 在处秋风吹鬓发,不堪更上雨花台。

白话文翻译: 别人沐浴后看起来像枯木,我则心如死灰,无动于衷。 到处都是秋风拂过我的鬓发,实在不忍再登上雨花台。

注释:

  • 枯木:形容人沐浴后皮肤干燥,如同枯木一般。
  • 死灰:比喻心境极度平静,无动于衷。
  • 雨花台:地名,位于南京,此处可能指诗人不愿面对的某个伤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深沉的情感和对世事的洞察。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秋天,与友人刘宫苑在长干寺沐浴后所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心境平静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了某些人生变故或心境转变后所作,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心境,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如止水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首句通过“枯木”与“死灰”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沐浴后的心境,与常人不同,他心如死灰,无动于衷。后两句则通过秋风和雨花台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不愿再面对过往伤痛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的审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人看浴出如枯木,我自无心类死灰”: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心境。别人沐浴后皮肤干燥如枯木,而诗人则心如死灰,无动于衷。
  • 次句“在处秋风吹鬓发,不堪更上雨花台”:秋风拂过鬓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雨花台则可能是诗人不愿再面对的某个伤心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回避和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枯木”和“死灰”都是比喻,分别形容别人沐浴后的状态和诗人自己的心境。
  • 象征:秋风和雨花台都是象征,分别代表了岁月的流逝和诗人不愿面对的过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超脱与平静。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心如止水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过往伤痛的回避和超脱。

意象分析:

  • 枯木:形容人沐浴后皮肤干燥,象征着生命的枯萎和无常。
  • 死灰:比喻心境极度平静,无动于衷,象征着内心的超脱和平静。
  • 秋风:象征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雨花台:可能指诗人不愿面对的某个伤心地,象征着过往的伤痛和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枯木”和“死灰”分别比喻了什么? A. 别人沐浴后的状态和诗人自己的心境 B. 诗人沐浴后的状态和别人自己的心境 C. 别人和诗人的心境 D. 别人和诗人的沐浴后的状态
  2. 诗中的“秋风”和“雨花台”分别象征了什么? A. 岁月的流逝和诗人不愿面对的过往 B. 诗人不愿面对的过往和岁月的流逝 C. 岁月的流逝和诗人的心境 D. 诗人的心境和岁月的流逝

答案: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超脱。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这首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超脱和平静,但张舜民的诗更加强调心如死灰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这首诗,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研究》:对宋代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