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时间: 2025-01-06 08:25:00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话文翻译:

整身都是血泪和灰尘,乱世之后回到故乡实在令人悲哀。
风雨中梨花在寒食节过后凋零,究竟有多少家族在坟上祭拜祖先?

注释:

  • 满衣:全身,形容衣服上沾满。
  • 血泪:指悲痛流下的泪水,暗示经历了战争的磨难。
  • 尘埃:指战争带来的灰尘,象征着乱世的苦难。
  • 乱后:指经历了动乱和战争之后。
  • 寒食:寒食节,传统节日,祭祀祖先的日子。
  • 梨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也暗示着生命的脆弱。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之推,后世在此时扫墓祭祖,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梨花,常用作象征美好和短暂的生命,正如战乱中逝去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字士英,号孟山,明代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著称。高启是明代初期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杨基、徐渭等人齐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动乱时期,国家政局不稳,民众生活困苦。许多文人因战乱而离乡背井,高启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战乱的哀叹,以及对逝去生命的追忆。

诗歌鉴赏: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流亡归乡的陈秀才的送别,表达了对战乱带来的悲惨局势的深切感受。全诗以“满衣血泪与尘埃”开头,极具视觉冲击力,直观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接着“乱后还乡亦可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哀的情感,强调了归乡之路的艰辛与不易。诗的后半部分,“风雨梨花寒食过”则描绘了战后凋零的景象,梨花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逝去,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几家坟上子孙来?”这一句则引发读者对历史和生命的深思,令人感受到那些在战乱中失去生命的人的渺小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对人生命运的同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衣血泪与尘埃

    • 描述诗人或归乡者在经历战乱后,身上沾满了血和泪水,象征着对故乡的苦痛记忆。
  2. 乱后还乡亦可哀

    • 战乱之后回到故乡,虽然是归乡,但所面临的却是悲哀的现实,表达了对故乡变迁的无奈。
  3. 风雨梨花寒食过

    • 描绘了春寒时节,风雨中梨花的凋零,暗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4. 几家坟上子孙来?

    • 提出疑问,反映出社会的动荡导致许多家庭失去亲人,只有少数人能继续祭扫,令人感到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血泪与尘埃”比喻战争带来的创伤。
  • 拟人:梨花在风雨中凋零,赋予了自然以情感,突显生命的脆弱。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战乱带来的人生悲剧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传达了对生命脆弱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表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血泪:象征着痛苦和悲伤,反映了个体在动乱中的遭遇。
  • 尘埃:暗示乱世带来的混乱和苦难。
  • 梨花:代表生命之美与脆弱,寓意短暂与易逝。
  • 坟上子孙:象征对历史和家族的追思,反映人们对先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哪个传统节日? a) 中秋节
    b) 清明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2. 诗中“满衣血泪与尘埃”的“血泪”象征什么? a) 喜悦
    b) 悲痛
    c) 愤怒
    d) 希望

  3. “几家坟上子孙来?”所表达的感情是? a) 愉快
    b) 失落
    c) 忧伤
    d) 感动

答案:

  1. b) 清明节
  2. b) 悲痛
  3. c)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战乱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 李白《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杜甫《春望》
    • 两者都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悲哀与思乡之情,但高启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反映的层面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诗词研究相关书籍,如《明代诗歌概论》。
  • 相关学术论文,分析高启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