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秀阁》

时间: 2025-01-06 16:21:42

辋川遥展右丞图,盘谷中藏李原居。

龙睡潭深飞客櫂,凤鸣枝才结吾庐。

但令蜡屐去前齿,安用鸱夷托后车。

西望子陵三十时,烟云来往问何如。

意思解释

竞秀阁

作者: 朱翌 〔宋代〕

原文展示:

辋川遥展右丞图,
盘谷中藏李原居。
龙睡潭深飞客櫂,
凤鸣枝才结吾庐。
但令蜡屐去前齿,
安用鸱夷托后车。
西望子陵三十时,
烟云来往问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远望辋川的景色宛如右丞的画卷,
盘谷深处藏着李白的故居。
龙在潭水中沉睡,客船在水面轻轻划过,
凤鸣在枝头,刚刚在这里安家。
只要让我穿着木屐走在前面,
又何必用鸱夷的车子来托后车呢?
西望子陵三十年的岁月,
烟云飘渺,来往的人问我近况如何。

注释:

  • 辋川:地名,指的是今陕西省的辋川,因其美景而闻名。
  • 右丞:指的是王维,号摩诘,唐代诗人,因其绘画和诗歌而闻名。
  • 李原:指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曾在此地居住。
  • 龙睡潭:寓意潭水深邃,龙在此沉睡,表现出宁静的自然。
  • 蜡屐:一种木屐,古人常穿,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鸱夷:古代的一种车,象征奢华与地位。
  • 子陵:指黄河边的一位隐士,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代,他的创作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象,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竞秀阁》成诗于朱翌游览辋川之际,诗中描绘了辋川的优美景色以及与名人李白、王维的渊源。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代文人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竞秀阁》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优美诗作,朱翌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辋川的秀美景色与历史名人的生活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诗意。开篇以“辋川遥展右丞图”引入,形象地描绘出辋川如同王维的画卷一般,既有自然的秀丽,又有文化的厚重。接着,诗人又提到李白的故居,展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文人雅士精神的追怀。

诗中“龙睡潭深飞客櫂,凤鸣枝才结吾庐”一联,采用了生动的意象,龙与凤分别象征着高贵与灵气,暗示着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最后,诗人以“西望子陵三十时”结束,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思考与感慨,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构思精巧,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辋川遥展右丞图:辋川的景色远远展开,宛如王维的画作,表现出自然风光的辽阔与秀丽。
  2. 盘谷中藏李原居:在深山中,藏有李白的故居,表现出对伟大诗人的怀念。
  3. 龙睡潭深飞客櫂:潭水深邃,龙沉睡,客船划过水面,寓意宁静与悠闲。
  4. 凤鸣枝才结吾庐:凤在枝头鸣叫,刚刚在此安家,象征着诗人安静的生活。
  5. 但令蜡屐去前齿:只要我穿着木屐走在前面,表达出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
  6. 安用鸱夷托后车:不必依赖奢华的车子,反映出对物质的淡泊。
  7. 西望子陵三十时:向西望去,感慨三十年的时光流逝,流露出时光的无情。
  8. 烟云来往问何如:烟云飘渺,来往的人询问我的近况,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辋川比作王维的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景之美。
  • 对仗:如“龙睡潭深,凤鸣枝才”,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龙与凤赋予生命,增添了诗的灵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辋川:象征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 :象征高贵与沉静。
  • :象征灵气与理想生活。
  • 蜡屐:象征简朴的生活态度。
  • 鸱夷:象征奢华的物质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辋川遥展右丞图”中的“右丞”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王维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龙睡潭深”主要表现了哪种情感?

    • A. 忧伤
    • B. 宁静
    • C. 激昂
    • D. 喜悦
  3. 诗人对物质生活持什么态度?

    • A. 崇尚奢华
    • B. 追求简朴
    • C. 享乐至上
    • D. 无所谓

答案:

  1. B. 王维
  2. B. 宁静
  3. B. 追求简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情感更加沉静。
  • 李白的《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情感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