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白虎寺诗》
时间: 2025-01-19 12:24: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绕郭寻好山,直北得睹径。
一重复一掩,间度略知名度峻。
溪声出左方,环玦步相应。
万木俨扶持,四山拥清润。
高疑星可摘,况乃斗之分。
诸分恨到晚,六月宜问信。
颇闻开山老,说法起众病。
坐受於菟降,了不怀寸刃。
山僧诧神通,辩口纷若磬。
我岂必胜哉,渠自有佛性。
白话文翻译
我在城郭环绕的地方寻找美丽的山,向北走去终于看到了小径。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隐没,间隔着的山峰虽然不高,但却显得极为陡峭。溪水从左边流出,伴随着我的每一步。万树挺立,四周山峦环绕着清新的气息。高处似乎可以摘到星星,更何况是那斗柄的星星。众多的事物让我在夜晚感到遗憾,六月的时节最应该来询问。听说有位老和尚开山说法,讲解众生的病痛。我静坐在菟丝子降落的地方,心中无所执着。山中僧人惊叹于我的神通,口才如同磬声般清脆。我怎能自以为是呢?他自己本就有佛性。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城墙的外圈,古代城市的防护设施。
- 径:小路或小径。
- 玦:圆形的环,形容溪水环绕的样子。
- 擘:分开。
- 菟:菟丝子,一种寄生植物。
- 寸刃:指刀刃,比喻心中执念。
- 磬:一种打击乐器,声音清脆。
典故解析
- 开山老:指开创山门、传授佛法的老和尚,常用于比喻高僧大德。
- 佛性:指每个人内心都有的觉悟本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蕴含哲理,反映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寻访白虎寺时,受到自然景观与佛教哲理的启发,表达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诗歌鉴赏
《径山白虎寺诗》以清新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佛理思考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内心的追求。开篇通过“绕郭寻好山,直北得睹径”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渴望,接着通过“溪声出左方,环玦步相应”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灵动。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象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我岂必胜哉,渠自有佛性”,体现了作者对自身与自然、与佛教哲学的认识与反思。
诗中“高疑星可摘”与“况乃斗之分”之间的对比,表明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既体现了追求的勇气,又承认了自身的局限。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绕郭寻好山:在城墙外我寻找美丽的山。
- 直北得睹径:向北走去终于看到了小径。
- 一重复一掩:山峰时隐时现。
- 间度略知名度峻:虽然不高,但显得极为陡峭。
- 溪声出左方:溪水从左边流出。
- 环玦步相应:伴随着我的每一步。
- 万木俨扶持:万树挺立,支撑着四周的山峦。
- 四山拥清润:四周的山峦环绕着清新的气息。
- 高疑星可摘:高处似乎可以摘到星星。
- 况乃斗之分:更何况是那斗柄的星星。
- 诸分恨到晚:众多的事物让我在夜晚感到遗憾。
- 六月宜问信:六月的时节最应该来询问。
- 颇闻开山老:听说有位老和尚开山说法。
- 说法起众病:讲解众生的病痛。
- 坐受於菟降:我静坐在菟丝子降落的地方。
- 了不怀寸刃:心中无所执着。
- 山僧诧神通:山中僧人惊叹于我的神通。
- 辩口纷若磬:口才如同磬声般清脆。
- 我岂必胜哉:我怎能自以为是呢?
- 渠自有佛性:他自己本就有佛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高处星星与斗柄的对比,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拟人:溪声、山木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强调每个人都拥有佛性,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觉悟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 溪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星:象征理想与追求。
- 佛性:象征觉悟与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朱翌
C. 杜甫 -
“高疑星可摘”中的“星”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理想与追求
C. 朋友 -
诗中提到的“开山老”指的是?
A. 开山的高僧
B. 古代的山神
C. 一位商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望庐山瀑布》:李白
诗词对比
- 朱翌的《径山白虎寺诗》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朱翌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佛性,而李白则注重豪放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