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缙云段使君》

时间: 2025-01-19 20:06:06

清畏人知人尽知,缙云三载得宣尼。

活民刀尺虽无象,

出世文章岂有师。

术气芝香粘瓮榼,云痕翠点满旌旗。

今朝暂到金台上,颇觉心如太古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畏人知人尽知,缙云三载得宣尼。
活民刀尺虽无象,出世文章岂有师。
术气芝香粘瓮榼,云痕翠点满旌旗。
今朝暂到金台上,颇觉心如太古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感叹世人对自己的了解,缙云山上三年得以接触到孔子的教诲。虽然活人如刀尺般平常,却无形中影响着他出世的文章,似乎没有师者可依。术气如芝草的香气,沾染了瓮中的酒,云彩的痕迹和翠绿的点缀装饰了旗帜。今天我暂时来到了金台之上,心中感到如同回到了太古时代。

注释:

  • 清畏:清醒而畏惧。
  • 缙云:指缙云山,位于今浙江省,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 宣尼:指孔子,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活民:指活着的人,平常人。
  • 刀尺:比喻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象征平凡。
  • 术气:指技艺的气息或气质。
  • 芝香:指灵芝的香气,象征美好和高尚。
  • 瓮榼:瓮是盛酒的器具,榼是盛酒的另一种器具。
  • 云痕:云彩留下的痕迹。
  • 金台:古代的高台,象征高贵的地位或理想境界。
  • 太古:指远古时代,象征一种纯真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人,号称“贯休”,以其诗词而闻名,尤其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见长。贯休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常涉及哲理与人生思考,具有较强的个性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到达缙云山的时期,诗人经历了三年的隐居生活,与世隔绝,内心对理想和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刻。他借此诗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世事的感悟。

诗歌鉴赏:

《上缙云段使君》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用清晰的语言描绘了他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开篇“清畏人知人尽知”,既表达了他对他人认识的恐惧,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追求。“缙云三载得宣尼”提到的孔子,象征着智慧与理想,诗人在山中隐居,似乎在追寻那份智慧的启迪。

“活民刀尺虽无象”,将平凡生活与高尚理想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淡然态度。在他看来,虽然周围的生活琐事如刀尺般平常,但其所追求的文章与理想却是超脱于此的。

“术气芝香粘瓮榼”,通过对美好气息的描绘,暗示了理想人生的美好与芬芳。最后两句“今朝暂到金台上,颇觉心如太古时”,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完美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淡然与洒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纷扰尘世中,心灵的宁静与超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畏人知人尽知:诗人感受到世人对他的了解,心中有些畏惧。
  • 缙云三载得宣尼:在缙云山隐居三年,有幸接触到孔子的教诲。
  • 活民刀尺虽无象:虽然平常人如刀尺般没有形象,却影响着他的生活。
  • 出世文章岂有师:在理想的追求中,似乎没有师者可依。
  • 术气芝香粘瓮榼:技艺的气息如芝香,沾染在酒中,象征着美好的追求。
  • 云痕翠点满旌旗:云彩的痕迹与翠绿的点缀装饰了他的理想。
  • 今朝暂到金台上:今天我来到了高贵的金台之上。
  • 颇觉心如太古时:心中感到如同回到了纯真的太古时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中的平常事物比作刀尺,表现平凡与超凡的对比。
  • 意象:通过“芝香”、“云痕”等意象,传达理想的美好与追求。
  • 对仗:句子结构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渴望超脱于世俗、追求精神自由与理想境界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缙云:象征着隐逸和理想的追求。
  • 宣尼:象征智慧与教育。
  • 芝香:象征高尚与美好。
  • 金台:象征高贵与理想的实现。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提升了其艺术美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宣尼”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2. “活民刀尺”中的“刀尺”用来比喻什么? A. 生活的平凡
    B. 生活的艰辛
    C. 生活的美好

  3. 诗人到达“金台”时,内心感受如何? A. 感到迷茫
    B. 感到宁静
    C. 感到兴奋

答案:

  1. B. 孔子
  2. A. 生活的平凡
  3. B. 感到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贯休与王维的山水诗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理想的追求,但贯休更显哲理性,而王维则多了几分情感的细腻。

通过对比,两位诗人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