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欧制干》

时间: 2025-01-14 20:42:05

那师万里走东南,性学精微闻两三。

风月归来深体认,箪瓢自乐细沈涵。

岩前静索龟图秘,蜀口惊呼蚁战酣。

欲觅底寮整残断,峡天分借一屏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欧制干
阳枋 〔宋代〕

那师万里走东南,性学精微闻两三。
风月归来深体认,箪瓢自乐细沈涵。
岩前静索龟图秘,蜀口惊呼蚁战酣。
欲觅底寮整残断,峡天分借一屏岚。

白话文翻译:

这位老师走遍万里东南,性情和学问都很深奥,被人称道仅有两三。
在风月之中归来,深刻体会其中的真谛,像箪瓢一样自得其乐,细细品味其中的涵养。
在岩前静静寻找龟图的秘密,听到蜀口传来的惊呼,似乎蚂蚁在酣战。
想要寻找那底寮的残余与断裂,峡谷的天空仿佛借着一层薄云隔开。

注释:

  • 那师:指的是老师或师长。
  • 万里走东南:指广泛地游历东南地区。
  • 性学精微:指性情和学问都很细致入微。
  • 箪瓢:古代的器具,象征简朴的生活。
  • 龟图秘:指龟的图案,象征深奥的道理或秘密。
  • 蜀口:指四川地区,可能与历史上的蜀汉有关。
  • 蚁战酣:形容蚂蚁之间的激烈争斗。
  • 底寮:指居住的地方。
  • 峡天分借一屏岚:形容峡谷与天空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字不详,宋代诗人,以其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哲理思考闻名。他的诗风常常融合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自然和人生哲学的探讨热潮,阳枋通过对游历的描述,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内心的平和。

诗歌鉴赏:

《见欧制干》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师长的崇敬以及对学问的追求。诗中描绘了万里旅行的场景,传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游历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探索,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哲理思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的开头“那师万里走东南”,既是对老师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知识的追求。接下来的“性学精微闻两三”,则揭示了老师的学识深厚,令人仰望。诗人在这里用“风月归来深体认”来表现他对自然的感悟,似乎在说,真正的学问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的观察。

“箪瓢自乐细沈涵”更是表现了诗人追求简单、自然生活的态度。与其追求繁华的生活,不如像箪瓢一样,享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而后面的部分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岩前静索龟图秘”展现了诗人对深奥知识的渴求,而“蜀口惊呼蚁战酣”则是对自然生活的生动描写,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斗争。最后一句“峡天分借一屏岚”更是描绘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象,令人沉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那师万里走东南:指老师广泛游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2. 性学精微闻两三:老师的学问深邃,世人称道。
  3. 风月归来深体认:经过自然的陶冶,领悟到更深的道理。
  4. 箪瓢自乐细沈涵:以简朴的生活方式获得快乐,品味生活的深度。
  5. 岩前静索龟图秘:在岩石前寻找深奥的道理。
  6. 蜀口惊呼蚁战酣:听到自然界的激烈竞争,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7. 欲觅底寮整残断:渴望找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探索生活的真谛。
  8. 峡天分借一屏岚:描绘出自然的美丽和深远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知识比作旅行,通过游历获得。
  • 拟人: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师长游历的描写,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得其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南:代表广阔的地域与知识的丰富。
  • 箪瓢:象征简单生活和内心的宁静。
  • 龟图:象征深奥的道理和智慧的追求。
  • 峡天: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哲理的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师是从哪里走来的? A. 西北
    B. 东南
    C. 南方
    D. 北方

  2. 诗人用什么比喻来形容自得其乐的生活? A. 龟图
    B. 箪瓢
    C. 风月
    D. 蚁战

  3. 在蜀口,诗人听到了什么? A. 鸟鸣
    B. 风声
    C. 蚁战
    D. 人声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见欧制干》: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浓厚情感,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的抒情,而《见欧制干》则更强调对知识和师长的敬仰。
  • 《登高》与《见欧制干》: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但《登高》更多地涉及对人生的感慨,具有更强的抒情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