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带箭》
时间: 2025-01-19 13:49: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雉带箭
作者: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
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白话文翻译:
在原野上,火焰静静燃烧,周围显得格外寂静。野雉因畏惧苍鹰而出没无踪。将军打算巧妙地埋伏敌人,骑马拉弓却又不忍心射出。随着地形逐渐变窄,观看的人越来越多,野雉因弓箭的威胁而惊慌,箭矢的力量加大。野雉向上冲起百余尺,红色翎毛和白色箭头随之倾斜。将军仰天大笑,军吏们恭喜他,五色的羽毛纷纷落在马前。
注释:
- 静兀兀:形容环境的寂静与孤独,兀兀意为静止的样子。
- 雉:指野鸡,常用作猎物。
- 将军:指统领军队的高级指挥官。
- 巧伏人:巧妙地埋伏敌人。
- 盘马:骑马的姿势。
- 劲箭:强力的箭,形容弓箭的威力。
- 红翎白镞:形容箭的羽毛和箭头的颜色,增加了描写的生动性。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出古代将军的军事智慧与猎人的耐心。通过描写将军待发而不发箭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战略思维与深思熟虑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其散文和诗歌闻名。韩愈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善于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雉带箭》创作于唐代,正值战争频繁和军事活动活跃的时期。诗中通过描写猎雉的场景,反映出人们在面临猎捕与生存的紧张关系,以及将军的深思熟虑。
诗歌鉴赏:
《雉带箭》是一首描绘猎雉场景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韩愈不仅展现了猎物的谨慎和猎人的耐心,还反映出将军在战争中审慎的策略。诗的开头,火焰的静默与周围环境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野雉因鹰的威胁而变得惊慌,显示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生存法则。将军的沉着反映出军事指挥者的智慧,尽管眼前有猎物,却因形势与策略上的考量而未果。最后,随着红翎白镞的飞舞,射出的箭矢象征着力量与果敢,既有对猎物的追逐,也有对人性与智慧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原头火烧静兀兀: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火焰的燃烧使周围显得更加孤寂。
- 野雉畏鹰出复没:表现了野雉在苍鹰威胁下的恐惧与不安。
- 将军欲以巧伏人:将军有意巧妙地埋伏敌人,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 盘马弯弓惜不发:虽然准备好了,但又不愿轻易出手,显示出深思熟虑。
- 地形渐窄观者多:随着地势的变化,聚集的观众越来越多,增加了紧迫感。
- 雉惊弓满劲箭加:野雉的惊恐与箭矢的威力形成对比,表现了紧张的局面。
- 冲人决起百余尺:野雉奋力向上飞起,显示出它的求生本能。
- 红翎白镞随倾斜:箭矢的颜色与飞行轨迹构成了生动的画面。
- 将军仰笑军吏贺:将军因猎获而喜悦,显示了胜利的喜悦。
- 五色离披马前堕:落下的五色羽毛,象征着丰收与成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将军的策略与猎物的反应进行对比。
- 拟人:将雉的惊慌描绘得生动形象。
- 对仗:如“红翎白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猎雉的情境,反映了将军的军事智慧与猎人的耐性,同时也表现了自然界中生存的法则,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象征着热情与战斗的紧张气氛。
- 雉:代表猎物与自然的生灵。
- 将军:象征着智慧与统帅能力。
- 箭:象征着力量与果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了哪种动物?
- A. 兔子
- B. 野雉
- C. 老鹰
- D. 狐狸
-
将军在猎杀前的态度是?
- A. 立即射箭
- B. 深思熟虑
- C. 忽视猎物
- D. 恐惧不决
-
“红翎白镞”中的“红”和“白”分别指什么?
- A. 颜色
- B. 动物
- C. 食物
- D. 气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韩愈《雉带箭》与王维《鹿柴》在意象上都描绘了自然与生灵的关系,但前者更侧重于猎人的策略和智慧,后者则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韩愈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