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寄纯如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6 07:10:05

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湖目也堪供眼,木奴自足为生。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白话文翻译:

这湖光山色足以令人陶醉,木奴(指木制小船)自给自足,生活得自在。如果要谈论三吴(指吴地)胜利的事迹,那就不仅仅是千里之外的莼菜羹了。

注释:

  • 湖目:指湖泊的美景,引申为湖面。
  • 木奴:古代用木头制作的小船,表示生活的简朴和自在。
  • 三吴:指的是古代的吴国,包括今天的江苏和浙江一带。
  • 千里莼羹:莼菜羹是一种美味的汤,形容美食的远道而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书法家,文人雅士。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其诗词风格自由奔放,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创作背景:

《忆江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写的一组诗词,表达了他对江南美丽景色和人文情怀的怀念。这首诗,特别是其二,描绘了江南的湖光山色,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情趣,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开篇提到“湖目”,不仅展示了江南湖泊的美丽,更暗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接着提及“木奴”,展现了江南人家自给自足的生活情境,反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一句,则将诗意推向更深层次。诗人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美景,更渴望与朋友分享三吴大地的胜景与美食,表现了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眷恋,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目也堪供眼:湖泊的美景足以让人陶醉,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2. 木奴自足为生:木船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象征着一种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方式。
  3. 若话三吴胜事:提到三吴的美好故事,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4. 不惟千里莼羹:不仅仅是远道而来的美味,更是一种对故乡文化与美食的深情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泊比作眼睛的美景,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的美。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目:象征美的自然景观,代表着宁静与和谐。
  • 木奴: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莼羹:代表了江南的美食文化,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木奴”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鱼
    B. 一种船
    C. 一种树
    D. 一种鱼饵

  2. “三吴”指的是哪一地区? A. 四川
    B. 江苏和浙江
    C. 河南
    D. 广东

  3.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A. 描绘自然景色
    B. 叙述历史事件
    C. 讨论哲学问题
    D. 描写战争场面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苏轼的《忆江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情的向往,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洒脱和豪放的个性。这种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