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詹玉 〔宋代〕 淡淡青山两点春。娇羞一点口见樱。一梭儿玉一纣云。白藕香中见西子,玉梅花下遇昭君。不曾真个也销魂。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青山淡淡地透出春天的气息,少女的娇羞如同微微张开的樱桃小口。她的发髻如玉般光滑,云鬓轻柔。在白藕的香气中仿佛见到了西施,在玉梅花的映衬下如同遇到了王昭君。虽然没有真正经历,但已经让人心神荡漾。
注释:
- 淡淡青山:形容山色淡雅,透出春天的气息。
- 娇羞一点口见樱:形容女子娇羞的样子,微微张开的嘴唇如同樱桃。
- 一梭儿玉一纣云:形容女子的发髻如玉般光滑,云鬓轻柔。
- 白藕香中见西子:白藕的香气中仿佛见到了古代美女西施。
- 玉梅花下遇昭君:在玉梅花的映衬下如同遇到了古代美女王昭君。
- 不曾真个也销魂:虽然没有真正经历,但已经让人心神荡漾。
典故解析:
- 西子:指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后成为美女的代称。
- 昭君:指王昭君,汉代美女,因和亲匈奴而著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詹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婉约、细腻著称。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少女的娇羞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美的欣赏。诗中的少女形象,可能是诗人对理想中女性的描绘,也可能是对某个具体人物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少女的娇羞形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巧妙运用,如“淡淡青山”、“白藕香”、“玉梅花”,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诗中的“西子”和“昭君”典故,不仅增添了文化底蕴,也使得少女的形象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最后一句“不曾真个也销魂”,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的无限向往和陶醉,即使未曾亲身经历,也足以让人心神荡漾。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淡淡青山两点春”:以淡雅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气息,青山作为背景,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 “娇羞一点口见樱”:通过“娇羞”和“樱桃小口”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 “一梭儿玉一纣云”:用“玉”和“云”来形容女子的发髻,展现了其光滑和轻柔的特点。
- “白藕香中见西子”:在白藕的香气中仿佛见到了西施,运用典故增添了诗的文化内涵。
- “玉梅花下遇昭君”:在玉梅花的映衬下如同遇到了王昭君,同样运用典故,增强了诗的意境。
- “不曾真个也销魂”: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的无限向往和陶醉,即使未曾亲身经历,也足以让人心神荡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娇羞一点口见樱”,将少女的嘴唇比作樱桃,形象生动。
- 典故:如“白藕香中见西子”和“玉梅花下遇昭君”,运用历史典故,增添文化底蕴。
- 拟人:如“淡淡青山两点春”,将青山拟人化,赋予其春天的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少女的娇羞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的文化内涵,也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通过对美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陶醉。
意象分析:
- 淡淡青山: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 娇羞一点口见樱:形象地描绘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樱桃小口增添了生动感。
- 一梭儿玉一纣云:用“玉”和“云”来形容女子的发髻,展现了其光滑和轻柔的特点。
- 白藕香中见西子:在白藕的香气中仿佛见到了西施,运用典故增添了诗的文化内涵。
- 玉梅花下遇昭君:在玉梅花的映衬下如同遇到了王昭君,同样运用典故,增强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西子”指的是谁? A. 西施 B. 王昭君 C. 貂蝉 D. 杨玉环
-
诗中的“昭君”指的是谁? A. 西施 B. 王昭君 C. 貂蝉 D. 杨玉环
-
诗中的“淡淡青山两点春”描绘了什么? A. 秋天的景色 B. 冬天的景色 C. 春天的景色 D. 夏天的景色
-
诗中的“娇羞一点口见樱”形容了什么? A. 少女的眼睛 B. 少女的嘴唇 C. 少女的头发 D. 少女的脸颊
答案:1. A 2. B 3. C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物,但风格更为豪放。
- 李清照《如梦令》:描绘了少女的娇羞,风格婉约细腻。
诗词对比:
- 詹玉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描绘了少女的娇羞,但詹玉的诗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清照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詹玉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詹玉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