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雁
作者: 许浑〔唐代〕
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
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
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
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
白话文翻译:
往年曾经双双飞翔,池塘上弥漫着春天的柔和光辉。
天空的飞翔力量依然微弱,心中对稻谷和粮食的渴望已然改变。
在芦苇洲头寒冷地独自栖息,夜晚在榆树塞外孤独飞翔。
不如那些筑巢的燕子,西风中伴着归家之路。
注释:
字词注释:
- 颉颃:形容双双飞翔或对立的样子。
- 霭:指雾气,氛围。
- 霄汉:指高空,天上。
- 稻粱:稻子和粮食,泛指食物。
- 芦洲:芦苇丛生的洲地。
- 榆塞:指榆树旁的边塞,表示偏远的地方。
- 燕:指燕子,常用作归家的象征。
典故解析:
诗句中提到的“燕”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归属和温暖,燕子每年春天回来筑巢,是对故土的眷恋,反映出一种归家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字仲明,号天池。生于盛唐时期,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诗人以孤雁为喻,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家园的思念,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孤雁》是许浑通过描绘孤雁的形象,表达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对当下孤独状态的感慨。诗的开头“昔年双颉颃”以往年双雁相伴、春光明媚的情景为引,展现了一种温馨而和谐的画面。而接下来的“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则表现了时光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描写了一种无奈与失落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后面的“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中愈发明显,孤雁在寒冷的夜晚独自栖息,象征着孤独与无依无靠的状态。最后一句“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则体现了对归属感的渴望,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温暖的家,而孤雁的孤单更显得无奈与凄凉。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对往昔的眷恋与对孤独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年双颉颃”:回忆往昔,曾经是成双成对的,展现了温馨的画面。
- “池上霭春晖”:池塘上弥漫着春天的雾气和光辉,营造出柔和的自然气氛。
- “霄汉力犹怯”:高空飞翔的力量依然显得微弱,暗示对生活的无力感。
- “稻粱心已违”:对食物的渴望与内心的期盼已经改变,表现出诗人的失落。
- “芦洲寒独宿”:在寒冷的芦苇洲头孤独栖息,象征孤独与无依。
- “榆塞夜孤飞”:在偏远的夜晚独自飞翔,增加了孤独感。
- “不及营巢燕”:与燕子相较,孤雁显得更加孤单。
- “西风相伴归”:西风中渴望归家的感情愈加强烈。
修辞手法:
- 对比:孤雁与燕子的对比,突显孤独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表现内心情感,如芦洲、春晖等。
- 拟人: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增强情感表达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状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对归属的渴望。通过孤雁的形象,诗人传达了人对温暖、归属的深切需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象征孤独与无依。
- 春晖:象征温暖与希望。
- 芦洲:象征自然和宁静。
- 燕子:象征归属与家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昔年双颉颃”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美好时光
B. 现在的孤独
C.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燕”象征着什么?
A. 孤独
B. 归属
C. 旅行 -
诗人通过孤雁的形象想表达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愧疚
C. 孤独与怀念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夜晚的描写,展现孤独感与对历史的思考,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