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元夕坐上用东坡上元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5:53:10

胜游宝箓记吾曾,五十年来一衲僧。

昼短莫吟千岁烛,年丰聊看九华灯。

一毬未放寒星坠,万炬浑惊烈日升。

诗酒虽堪驱使在,照愁佳句愧坡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胜游宝箓记吾曾,五十年来一衲僧。
昼短莫吟千岁烛,年丰聊看九华灯。
一毬未放寒星坠,万炬浑惊烈日升。
诗酒虽堪驱使在,照愁佳句愧坡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曾游览过宝箓寺,五十年来我只是一位出家僧人。白天短暂,不要再吟唱那千年的蜡烛,丰收的年头,可以看看九华山的灯光。一颗球未放,寒星就坠落;万盏灯火,仿佛在惊动升起的烈日。虽然诗酒可以驱散忧愁,但我却因无法写出像苏东坡那样的佳句而感到惭愧。

注释

  • 宝箓:指的是宝箓寺,位于中国,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寺庙。
  • 衲僧:出家僧人,通常指修行的和尚。
  • 九华灯:指的是九华山灯会,是一种传统的灯会,象征着丰收与庆祝。
  • :指的是灯笼,诗中用“毬”形容灯笼的形状。
  • 坡能:指的是苏轼,号东坡,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铨,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著称。他的作品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宵节,反映了诗人在节日气氛中对人生、时光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文学创作能力的反思。诗人出家多年,经历了世事的无常,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元宵节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文学的追求。开篇提到“宝箓”,既是对过去游历的怀念,也暗示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他是一位出家人,远离尘世的纷扰。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短暂白昼与丰收灯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尤其是“千岁烛”和“九华灯”的对比,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光阴的珍贵。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尽管可以通过诗酒来驱散愁苦,但他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感到不满,特别是无法与苏轼的诗句相提并论。这种自谦与自省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为深刻,既有对节日欢庆的享受,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胜游宝箓记吾曾:我曾游览过宝箓寺,表达了对往昔回忆的珍视。
  2. 五十年来一衲僧:五十年来我只是一位出家僧人,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自身身份的认同。
  3. 昼短莫吟千岁烛:白天短暂,不要再吟唱那千年的蜡烛,警示人们珍惜时间。
  4. 年丰聊看九华灯:丰收的年头,不妨看看九华山的灯火,象征着庆祝与希望。
  5. 一毬未放寒星坠:一颗灯未放,寒星就坠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流星的瞬逝。
  6. 万炬浑惊烈日升:万盏灯火,仿佛在惊动升起的烈日,表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生机。
  7. 诗酒虽堪驱使在:虽然诗酒可以用来驱散忧愁,但。
  8. 照愁佳句愧坡能:我因无法写出如苏轼般的佳句而感到惭愧,展现了诗人的自谦与对文学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千岁烛”与“九华灯”的对比,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欢乐。
  • 拟人:万炬如同在“惊动烈日”,赋予了灯火生命般的活力。
  • 比喻:用“千岁烛”比喻人生的短暂,深刻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时间、人生与文学展开,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诗人以节日为背景,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箓:象征着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千岁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九华灯:象征着丰收与庆祝,代表着希望与光明。
  • 寒星:象征着孤独与无常,反映了生命的脆弱。
  • 万炬:象征着生机与热闹,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宝箓”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一座山
    B. 一座寺庙
    C. 一条河
    D. 一座城

  2. 诗中“千岁烛”象征着什么? A. 丰收
    B. 时间的流逝
    C. 快乐
    D. 孤独

  3. 诗人对比了“千岁烛”和“九华灯”,其主要目的是? A. 表达对灯的喜爱
    B. 突出时间短暂与庆祝的矛盾
    C. 强调自己的诗才
    D. 描述生活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胡铨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思考,但胡铨更强调个人的修行与自省,而苏轼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与感慨。通过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传》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