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元夕坐上用东坡上元韵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5:44: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漫云学佛竟何曾,且伴西邻正觉僧。
莫笑酒狂刚止酒,且来灯下看传灯。
人言星近如堪摘,谁谓天高不可升。
见说燧人初改火,固知将圣信多能。
白话文翻译:
别说我学佛有多么的认真,反正我只是和邻居的僧人一起闲聊。
不要嘲笑我喝酒至醉,我只是想在灯下看一看传灯的仪式。
有人说星星近得可以摘取,谁说天高就不能飞升呢?
听说燧人氏最初学习用火,当然知道圣人也是可以有很多能耐的。
注释:
- 漫云:漫不经心地说。
- 学佛:指研究佛教的道理。
- 正觉僧:指觉悟的僧人,修行有成的佛教徒。
- 莫笑酒狂:不要嘲笑我醉酒的举动。
- 传灯:佛教中一种传承法脉的仪式。
- 燧人:传说中的火的发明者,象征智慧和人类的进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铨,字仲明,号青丘,出生于宋代,曾任职于朝廷,因其诗词风格高雅而受到赞誉。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佛教哲理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宵节的夜晚,作者在灯下与邻居的僧人交流,表达了对酒、灯、星空以及佛教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淡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元宵节的灯会为背景,通过对酒、灯、星等意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开头以“漫云学佛”引出话题,展现了他对佛教的理解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与人交流的真诚。接着提到“莫笑酒狂”,既是对自己醉酒行为的自嘲,又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诗中“人言星近如堪摘”与“谁谓天高不可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强调追求理想的勇气与可能。最后提到燧人氏改火,寓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对智慧的追求,暗示着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具备超凡的能力和智慧。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流畅的语言,将哲理与生活融为一体,展示了诗人在当时社会中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向往,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漫云学佛竟何曾:
- 表达了诗人对学习佛教的随意态度,暗示他并不拘泥于形式。
-
且伴西邻正觉僧:
- 与邻居的僧人交往,显示出他对交流的重视。
-
莫笑酒狂刚止酒:
- 自嘲饮酒行为,表现出一种洒脱与不羁。
-
且来灯下看传灯:
- 期待在灯下观看传灯仪式,象征着对智慧的传承。
-
人言星近如堪摘:
- 对于理想的渴望和追求,表现出一种无畏精神。
-
谁谓天高不可升:
- 否定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看法,强调勇于追求理想的态度。
-
见说燧人初改火:
- 引用燧人氏的传说,象征着人类智慧的开始。
-
固知将圣信多能:
- 说明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与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酒狂”和“传灯”,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 比喻:将星空的高远与理想的追求相联系,直观而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调追求理想的勇气、智慧的重要性,以及生活的洒脱态度。诗人通过对酒、灯、星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自由与洒脱,反映诗人的生活态度。
- 灯:象征智慧与传承,代表了对知识的追求。
- 星:象征理想与未来,表达诗人对追求美好的向往。
- 火:象征智慧的起源,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谁是“初改火”的人? A. 嫦娥
B. 燧人
C. 大禹
D. 伏羲 -
诗人对佛教的态度是?
A. 热衷学习
B. 漫不经心
C. 严肃认真
D. 完全不信 -
“莫笑酒狂”中的“狂”是指什么?
A. 疯狂
B. 纵情
C. 轻狂
D. 狂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表现了人生哲理与洒脱态度的作品。
- 《泊船瓜洲》(王安石):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胡铨 vs. 苏轼:
- 胡铨的诗更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洒脱,苏轼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细腻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王国维《人间词话》
- 《宋诗三百首》
- 胡铨相关研究文献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