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中将入蜀留别诸友》
时间: 2025-01-06 10:38: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巾舄初随入蜀船,
风帆吼过洞庭烟。
七千里路到何处,
十二峰云更那边。
巫女暮归林淅沥,
巴猿吟断月婵娟。
来年五月峨嵋雪,
坐看消融满锦川。
白话文翻译:
刚刚跟随船只进入蜀地,
风帆呼啸着驶过洞庭湖的烟雾。
七千里的路途将去往何方,
那十二座峰峦的云雾又在何处呢?
巫女傍晚时分归入林中,淅沥的雨声不断,
巴山的猿猴在月光下吟唱,声断情长。
明年五月峨眉山的雪,
我将坐看它融化,满川锦绣。
注释:
- 巾舄:巾和鞋,指旅行的装束。
- 蜀:指四川地区。
- 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七千里路:形容路途遥远。
- 十二峰:指峨眉山的峰峦。
- 巫女:祭祀的女子,常与神灵沟通。
- 巴猿:巴山的猿猴,指西南地区特有的猿类。
- 峨嵋:峨眉山,著名的山脉。
- 锦川:指锦绣的河流,象征着美丽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惟岳,号宗舫,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年不详。齐己的诗风清新自然,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齐己入蜀途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留别情感,同时展现了蜀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诗中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美景,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人的眷念。
诗歌鉴赏:
齐己的《自湘中将入蜀留别诸友》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的山水田园诗。诗的开篇便以“巾舄初随入蜀船”引入,展示了作者即将踏上新征程的迫切心情。接着“风帆吼过洞庭烟”,以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船行的情景,风的呼啸和烟雾缭绕的洞庭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旅途的壮阔与神秘感。
在对路途的思考中,作者发出了“七千里路到何处”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友人的思念。接下来的“十二峰云更那边”,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情感结合,暗示着蜀山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在这段旅程中,巫女的归林与巴猿的吟唱,增强了诗的韵味和情感的深度,展现了蜀地的独特人文魅力。
最后两句“来年五月峨嵋雪,坐看消融满锦川”,不仅描绘了未来的景象,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整首诗以离别为主线,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巾舄初随入蜀船:作者刚上船,准备进入蜀地,暗示旅途的开始。
- 风帆吼过洞庭烟:风帆在洞庭湖上行驶,描绘出一种动感的画面,声音和烟雾相互交融。
- 七千里路到何处:表达了对漫长旅途的思考与不安,暗示未来的未知。
- 十二峰云更那边:提到的“十二峰”是蜀地的标志,云雾笼罩,增加了神秘感。
- 巫女暮归林淅沥:巫女的归家与雨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巴猿吟断月婵娟:猿猴在月下吟唱,意象优美,暗示孤独与思念。
- 来年五月峨嵋雪:展望未来的景象,时间的流逝与四季的变化。
- 坐看消融满锦川:期待着春天到来,冰雪融化,景色如锦,象征着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途与人生的未知相对比,增加了深度。
- 拟人:巫女和猿猴的描写使自然界充满了生机与情感。
- 对仗:如“巫女暮归林淅沥,巴猿吟断月婵娟”,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知旅途的期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情感真挚而富有诗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巾舄:象征着出行的准备和旅行的开始。
- 洞庭烟:代表了水域的宽广与神秘,暗示着旅途的艰辛。
- 十二峰:象征蜀地的壮丽与险峻。
- 巫女:代表着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增添了神秘色彩。
- 巴猿:象征孤独的吟唱,表达了旅途中的思绪。
- 峨嵋雪:展现了自然四季的变化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巾舄初随入蜀船”中的“巾舄”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心情
- B. 旅行的装束
- C. 山水的风景
- D. 友人的思念
-
“七千里路到何处”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确定
- B. 对未来的迷惘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自然的热爱
-
“巫女暮归林淅沥”中的“淅沥”形容的是?
- A. 风声
- B. 雨声
- C. 猿声
- D. 波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对比齐己的《自湘中将入蜀留别诸友》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齐己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友谊的深厚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