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时间: 2025-01-06 06:30:36

小阁枕清流,一霎莲塘雨。

风递幽香入槛来,枕簟全无暑。

遐想似花人,阅岁音尘阻。

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阁枕清流,一霎莲塘雨。
风递幽香入槛来,枕簟全无暑。
遐想似花人,阅岁音尘阻。
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白话文翻译:

在小阁楼上,枕着清流,忽然间莲塘下起了雨。
微风送来淡淡的香气,飘入窗槛,床榻上没有一丝暑气。
遐想中仿佛看见那花中人,岁月流逝,音信全无。
世事变迁,令人心痛,梦中却又进入那芳香的洲路。

注释:

  • 小阁:小型的楼阁,通常用作休闲或避暑的地方。
  • 清流:清澈的水流,象征着宁静与清新。
  • 莲塘:种植莲花的池塘,莲花象征纯洁、美好。
  • 幽香:清雅的香气,常用来形容花香。
  • 枕簟:枕头和席子,表示安逸的生活状态。
  • 遐想:遥远的思绪,指想象或回忆。
  • 音尘:音信、消息,通常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而人已不同,表达对往事的怀念与感伤。
  • 芳洲路:芬芳的洲路,象征着美好的梦境或理想中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是宋代诗人,以其婉约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冷暖,常常透出淡淡的忧伤。蔡伸的创作受到了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与感情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卜算子》创作于蔡伸的一段闲适时光,可能是在他隐居于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往事的感怀,反映了他对人生变迁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卜算子》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词作,诗人在小阁楼中静静聆听雨声,感受清流带来的清新与宁静。开篇的“小阁枕清流”,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环境,接着“莲塘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氛围。这种自然的描写不仅为整首词奠定了基调,也为后面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在“风递幽香入槛来”中,轻风送来的香气,给这宁静的环境增添了生动的气息,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而“枕簟全无暑”,则展示了一个避暑的场景,似乎一切烦恼都随着炎热的消散而消失。

接下来的“遐想似花人”则引入了诗人的思绪,思绪回荡在过往的记忆中,带有一丝忧伤的感叹。岁月流逝,音信全无,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最末一句“梦入芳洲路”,则将情感升华至梦境,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哲思与感怀,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富有诗意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阁枕清流:描绘出一个幽静的小阁楼,人在此刻靠着清流,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2. 一霎莲塘雨:突如其来的莲塘雨,带来一丝凉意,营造出诗人心境的变化。
  3. 风递幽香入槛来:微风送来的花香,打破了宁静,带来自然的气息。
  4. 枕簟全无暑:在此清凉的环境中,丝毫没有炎热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5. 遐想似花人:遐想中仿佛看到那花中人,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思念与孤独。
  6. 阅岁音尘阻:岁月流逝,人与人之间的音信全无,表现出对往事的感慨。
  7. 物是人非空断肠:虽然景物依旧,但人事已非,令人感到无比伤感。
  8. 梦入芳洲路:梦中回到那芬芳的洲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莲塘雨”比喻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情,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将风拟人化,赋予其送香的动作,使诗句更生动。
  • 对仗:如“物是人非”,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环境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阁:象征隐逸与安宁的生活。
  • 莲塘:美好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纯洁与美好。
  • 幽香:象征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 芳洲路:代表理想与梦境,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清流”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安逸
    • B. 朋友的音信
    • C. 过去的回忆
    • D. 未来的希望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物是人非”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3. 判断题:诗中的“梦入芳洲路”表示对现实的无奈。(对/错)

答案:

  1. A
  2. 过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生活的感慨,与蔡伸的《卜算子》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哲思与对亲友的思念,主题上也与《卜算子》相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