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06 06:36:59

溪声咽。

溪上有人离别。

别语叮咛和泪说。

罗巾沾泪血。

尽做刚肠如铁。

到此也应愁绝。

回首断山帆影灭。

画船空载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蔡伸 〔宋代〕

溪声咽。溪上有人离别。
别语叮咛和泪说。
罗巾沾泪血。尽做刚肠如铁。
到此也应愁绝。
回首断山帆影灭。
画船空载月。


白话文翻译:

溪水的声音低沉哽咽,溪边有个人在离别。
分别时的叮嘱声伴随着泪水倾诉。
那绢巾沾染了泪水,伤心得像是血染。
即使心肠再坚硬,也难免愁苦绝望。
此时此刻,回头望去,断崖间的帆影消失了。
那画船只载着空荡荡的明月。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声咽:溪水的声音低沉而哽咽。
  • 离别:告别,分别。
  • 叮咛:嘱托;细致的叮嘱。
  • 罗巾:细绢巾,通常用来擦泪。
  • 刚肠如铁:形容心肠坚硬,意志坚定。
  • 愁绝:忧愁到极点。
  • 断山:指壮丽的山峦。
  • 帆影灭:帆船的影子消失了。
  •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只。
  • 空载月:船上只载着明月,形容空虚。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典故,但“画船空载月”可引申为古代文人对孤独和思乡的感慨,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宋代诗人,以词作见称,擅长抒情,擅长描绘离别、思乡等主题,作品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谒金门》写于离别时刻,反映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和对分别的无奈,承载着浓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深情的离别诗,诗人在溪边目送离去的人,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愁苦。开头“溪声咽”便设定了整个诗的情感基调,溪水的声音低沉而哽咽,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离别时的“别语叮咛”既是对话的细腻描写,也是对情感的深刻刻画,叮嘱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

“罗巾沾泪血”,借用绢巾沾染泪水,形象地表现了伤感的情绪,体现出离别的痛楚。接下来的“尽做刚肠如铁”,虽说心肠坚韧,但面对离别,依然无可避免地感受到愁苦,显示出人性中脆弱的一面。

“回首断山帆影灭”一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离别者的追忆,也暗含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当船影消失,月光映照,诗的最后一句“画船空载月”,不仅是对孤独的感慨,也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充满了诗意的悲凉。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人情世故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溪声咽:溪水的声响如同在哭泣,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悲伤。
  2. 溪上有人离别:描绘出离别的场景,增强了情感的代入感。
  3. 别语叮咛和泪说:离别时的细腻叮嘱与泪水交织,显示出感情的深厚。
  4. 罗巾沾泪血:形象地表现了因泪水而沾染的绢巾,传达了伤感之情。
  5. 尽做刚肠如铁:即使心肠再坚固,仍难掩离别的愁苦。
  6. 到此也应愁绝:此情此景使得愁苦达到顶点。
  7. 回首断山帆影灭:回首望去,帆影已然消失,象征着离别的彻底。
  8. 画船空载月:船上仅载着明月,喻示着孤独和空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溪声咽”,将溪水的声音比作哭泣,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溪水似乎也在悲伤,给自然赋予了情感。
  • 对仗:全诗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既有对离去者的不舍,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敏感与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着离别的伤感与流逝的时间。
  • 泪水:代表了失去、痛苦与思念。
  • 罗巾:细腻的绢巾,象征着柔情与脆弱。
  • 山、帆: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孤独,山峦的断裂与帆影的消失暗示了离别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溪声咽”中的“咽”主要表示什么?

    • A. 哭泣
    • B. 悲伤
    • C. 低沉的声音
  2. “罗巾沾泪血”中“泪血”的意思是?

    • A. 伤心
    • B. 绝望
    • C. 痛苦
  3. 本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离别的忧伤
    • C. 自豪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友谊的珍重与期望。
  • 《离骚》:以更广泛的视角探讨离愁,情感更为复杂,涉及个人命运与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人生》

以上信息希望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谒金门》这首诗的情感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