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垣春》
时间: 2025-01-04 07:03: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肃秋天迥。看紫塞西风劲。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渐满川组练申军令。清苦日胡笳称。马萧萧鸣未了,莲花幕底难听。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穷塞主枕头欹着,沉吟数戍柝寒更永。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
白话文翻译:
霜寒肃杀,秋天显得格外清冷。看那紫色的边塞,西风呼啸而来。关门前的榆树已经老去,城头的柳树也断了,孤雁的影子留在天边。渐渐地,川流已满,申军已下令出征。清苦的日子里,胡笳声声凄切。马嘶声萧萧,未曾止息,莲花帷幕下的声音也变得难以入耳。回首望向江南,满眼都是被暮云遮蔽的景象。此时向镜中看,已无青丝剩下。穷困的边塞,主人的头枕在一旁,沉吟着数声更深的戍钟,夜更显漫长。试着对悲秋的旅人说话,征夫的愁苦又加重了。
注释:
- 霜肃:霜降,气候寒冷,表示秋天的深度。
- 紫塞:指紫色的边塞,象征边疆景象。
- 榆老:榆树年久失修,形容关门前的树木已老。
- 孤鸿:孤雁,代表孤独的旅途。
- 胡笳:一种古代乐器,常用来表达悲伤。
- 戍柝:戍楼的更鼓,夜间守卫的信号,象征漫长的夜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求可,清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秋冬之交,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征途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塞垣春》以描绘秋天的苍凉之美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霜寒的气息弥漫,清冷的秋天让人倍感孤寂,紫塞的西风更是增添了戈壁的荒凉。诗人以“关门榆老,城头柳断”来表现边塞的衰败与凋零,孤雁的身影则象征着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接着,诗人描绘了满川的军令与清苦的日子中,胡笳声声的悲凉,马鸣声未了,仿佛在诉说着士兵心中的忧虑与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首江南,感受到暮云的遮蔽,时间的流逝在镜中显现出青丝的消逝,生命的无常感油然而生。最后,诗人以“穷塞主枕头欹着”描绘了边塞主人的孤寂与思索,沉吟在漫长的夜晚,更加凸显出征人的愁苦。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时间与故乡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肃秋天迥:霜降的天气显得特别冷清。
- 看紫塞西风劲:瞧那紫色边塞,西风呼啸。
- 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孤鸿留影:关门前的榆树已经老去,城头的柳树也断了,孤雁的影子留在天边。
- 渐满川组练申军令:川流已满,申军即将出征。
- 清苦日胡笳称:清苦的日子里,胡笳声声凄切。
- 马萧萧鸣未了,莲花幕底难听:马嘶声萧萧未曾停止,莲花帷幕下的声音也变得难以入耳。
- 回首望江南,全然是暮云遮定:回望江南,满眼都是被暮云遮蔽的景象。
- 时向镜中看,都无青鬓剩:此时向镜中看,已无青丝剩下。
- 穷塞主枕头欹着,沉吟数戍柝寒更永:穷困的边塞,主人的头枕在一旁,沉吟着数声更深的戍钟,夜更显漫长。
- 试语悲秋客,征夫愁更盛:试着对悲秋的旅人说话,征夫的愁苦又加重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关门榆老,城头柳断”,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逝的镜中影像,表现生命无常。
- 拟人:将“马萧萧鸣”赋予了情感,表现孤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征途的反思,情感深刻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象征寒冷,预示着生命的凋零。
- 孤鸿:象征孤独的旅途与思乡情。
- 榆老、柳断:表现衰败与时间流逝的无情。
- 胡笳:悲伤的乐声,象征对过往的追忆。
- 镜中青鬓:隐喻生命的短暂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琵琶
- B. 胡笳
- C. 笛子
-
诗人回首望向哪里?
- A. 北方
- B. 西方
- C. 江南
-
诗中提到的孤雁象征什么?
- A. 旅行
- B. 孤独与思乡
- C. 战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陆求可则更加强调情感的深度和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陆求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