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鸿雁流离梦亦惊,满怀凄怨足秋声。此身不死胡儿手,留与君王取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梦中被鸿雁的孤独与流离所惊醒,心中满是凄凉与怨恨,听着秋天的声音更是加深了这种情绪。作者感慨自己的生命不会被敌人(胡儿)所夺走,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生命留给君王,以促成国家的太平。
注释:
- 鸿雁:一种鸟,常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 流离:形容漂泊不定,生活艰难。
- 凄怨:凄凉与怨恨的情感结合,表达一种深切的悲伤。
- 此身不死:指希望自己不被敌人杀死,继续生存。
- 胡儿:指外族,尤其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太平:国家安宁、百姓安乐的状态。
典故解析:
“鸿雁”作为离别与思念的象征,常在古诗文中出现,反映了人们对亲友、故乡的思念。诗中的“胡儿”则常用于指代敌对的外族,历史上曾多次与中原王朝相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思肖,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词和诗闻名,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风格凝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深感国家的危机与个人的无奈,寄托了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诗歌鉴赏:
《补梦中所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开头以“鸿雁流离”引入,鸿雁的孤独感与漂泊的状态与诗人心境相呼应,暗示了社会动荡带来的不安。接下来的“满怀凄怨足秋声”,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特有的凄凉感,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正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反映。
“此身不死胡儿手”一句展现了诗人的决心与勇气,他渴望保全自己的生命,以便为国家和君王奉献自己的力量。最终的“留与君王取太平”则是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的融合,深刻表现了诗人在梦中所觉的悲伤与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鸿雁流离梦亦惊:鸿雁的流离与自身的梦境交织,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惊慌与不安。
- 满怀凄怨足秋声:听到秋声,诗人内心充满了凄凉与怨恨,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失望。
- 此身不死胡儿手:表达了诗人不愿意轻易被敌人所杀,体现了强烈的生存欲望。
- 留与君王取太平:诗人希望自己的存在能为国家的安宁做出贡献,展示出一种忠诚的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鸿雁比作流离的象征,暗示孤独与思念。
- 拟人:将秋声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与人心相互映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与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个人的责任感,融合了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念,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向往。
- 秋声:传递出凄凉与孤独的气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太平:象征国家的安宁与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鸿雁”象征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战争与胜利
C. 友情与欢乐 -
“此身不死胡儿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A. 渴望死亡
B. 希望保全生命
C. 逃避现实 -
诗中提到的“秋声”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凄凉与孤独
C. 宁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 李白《将进酒》:展现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蕴含强烈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补梦中所作》: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春望》更偏向于对国破家亡的直接描写,而《补梦中所作》则通过梦境与自然意象的结合,表现更深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了解诗人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