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虎丘》

时间: 2025-01-21 11:48:51

不过溪桥又两年,偶随筇竹访幽禅。

有缘再踏云岩路,无处重寻石井泉。

拟辍半山分座住,先镌一枕借床眠。

觉来饱吃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

意思解释

再到虎丘

原文展示:

不过溪桥又两年,偶随筇竹访幽禅。
有缘再踏云岩路,无处重寻石井泉。
拟辍半山分座住,先镌一枕借床眠。
觉来饱吃红莲饭,正是塘东稻熟天。

白话文翻译:

已经过了两年,我再次经过这条小溪和桥,偶然拿着竹杖去探访幽静的禅寺。
有缘再次走上云岩的山路,却找不到那清澈的石井泉水。
我打算在半山腰的一个地方住下,先在这里雕刻一个枕头,好好休息一下。
醒来后,吃上一顿丰盛的红莲饭,正好是塘东稻子熟透的季节。

注释:

  • 筇竹:一种竹子,常用作拐杖。
  • 幽禅:幽静的禅宗寺院。
  • 云岩路:指通往山上的小路。
  • 石井泉:指的是山间的泉水。
  • 分座:分开坐卧的地方。
  • 红莲饭:用红莲做的饭,象征丰盛的美食。
  • 塘东稻熟天:指塘东的稻谷成熟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君复,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再次游览虎丘的时刻,表达了他对往昔的追忆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再到虎丘》是一首表现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对虎丘山水的深厚情感。开篇的“不过溪桥又两年”,勾勒出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筇竹访幽禅”,让人感受到安静与自然的结合。接着,诗人描绘了重游山路的情景,却发现“无处重寻石井泉”,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怀念,也暗示了人事的变迁与无常。接下来的“拟辍半山分座住”,表达出一种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最后,吃“红莲饭”的意象,象征着丰盈的生活与自然的馈赠,结合“正是塘东稻熟天”,使整首诗在景与情之间形成和谐的统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不过溪桥又两年”:时间的流逝,表现诗人对过去的追忆。
    2. “偶随筇竹访幽禅”:偶然的探访,透露出一种随性自在的心态。
    3. “有缘再踏云岩路”:再次踏上山路,强调人与自然的缘分。
    4. “无处重寻石井泉”:寻找泉水的无奈,反映时间的变迁。
    5. “拟辍半山分座住”:想在半山腰安定下来,表现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6. “先镌一枕借床眠”:想要休息,暗含对生活的闲适与享受。
    7. “觉来饱吃红莲饭”:醒来后吃饭,生活的满足感。
    8. “正是塘东稻熟天”:体现出自然丰收的喜悦。
  • 修辞手法: 该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溪桥”、“云岩路”、“石井泉”等,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同时,通过对比“无处重寻”与“饱吃红莲饭”的生活状态,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满足。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珍惜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溪桥:象征时间与空间的交汇,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 筇竹:象征诗人的闲适与从容。
  • 云岩路:代表着探索与追寻的旅程。
  • 石井泉:象征清新、纯净的自然资源。
  • 红莲饭:象征生活的丰盈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写这首诗时经过了多少年? A. 一年
    B. 两年
    C. 三年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筇竹”主要用作什么? A. 建筑材料
    B. 拐杖
    C. 装饰品
    答案:B

  3. 诗人想在半山分座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B. 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题都城南庄》——崔护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的《再到虎丘》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范成大更侧重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而王维则更多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范成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