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元夕立春)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雪林一夜收寒了。
东风恰向灯前到。
今夕是何年。
新春新月圆。
绮丛香雾隔。
犹记疏狂客。
留取缕金德。
夜蛾相并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一夜之间,雪林的寒气消散了,东风正好吹向灯前。今晚是什么年呢?新春的月亮正圆。绮丽的花丛被香雾隔开,我依然记得那位疏狂的客人。留下那缕金色的德行,夜蛾们在一起观赏。
注释:
字词注释:
- 菩萨蛮:词牌名,常用于描写春景、元宵等。
- 收寒:指消除寒冷。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灯前:指元宵节的灯笼。
- 绮丛:美丽的花丛。
- 香雾:花香弥漫的雾气。
- 疏狂客:指不拘小节、洒脱的人。
- 缕金德:留存的金色德行。
- 夜蛾:夜间飞舞的蛾子,象征追逐光明的生灵。
典故解析:
- “新春”和“元夕”相互映衬,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十五天,象征着团圆和希望。
- “疏狂客”或指文人雅士,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希文,号石湖,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元宵节与立春之交,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中描绘了雪后春风的温暖,反映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人们对新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以元夕立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及节日的氛围。开篇以“雪林一夜收寒了”引入,描绘出寒冬的消退,暗示着春天的来临,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接着“东风恰向灯前到”一句,不仅描绘了春风的温柔,也映衬出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东风将温暖和希望带给人们。
“今夕是何年”一句,似乎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又暗含着对新年的期待。“新春新月圆”,月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进一步加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后面的“绮丛香雾隔”句,描绘出春天花香四溢的美景,仿佛让人沉浸在花香缭绕的梦幻中。“犹记疏狂客”则引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的渴求。最后“留取缕金德”一句,寓意珍惜德行,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整首诗用词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林一夜收寒了。”:雪后的寒冷在一夜之间消散,暗示春天的来临。
- “东风恰向灯前到。”:春风吹拂着灯笼,营造出节日的气氛。
- “今夕是何年。”:诗人感叹时光流逝,对新年的期待。
- “新春新月圆。”:新春的月亮正圆,象征团圆和希望。
- “绮丛香雾隔。”:花香弥漫,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
- “犹记疏狂客。”:回忆那位洒脱的朋友,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留取缕金德。”:强调珍惜内在的德行,象征着高尚品质。
- “夜蛾相并看。”:夜蛾聚集在一起,象征追逐光明的生灵,暗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新春新月圆”,形成声韵和谐。
- 比喻:将春风比作温暖的气息,增强春天的生机感。
- 拟人:如“东风恰向灯前到”,赋予春风以人的性格,增加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传达了诗人对新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林:象征冬天的寒冷与孤寂。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希望。
- 灯前: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团圆。
- 绮丛: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夜蛾:象征追逐光明与自由的生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到来
C) 诗人的孤独
D) 夜晚的寂静 -
“东风恰向灯前到”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风
B) 春天的温暖
C) 夏天的热浪
D) 秋天的凉风 -
“留取缕金德”中的“金德”指代什么?
A) 财富
B) 美德
C) 名声
D) 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 《元夕》 - 朱淑真
诗词对比:
- 《青玉案·元夕》:同样描写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但更加侧重于人们的欢聚与情感的交融。
- 《元夕》:侧重于对灯笼和花灯的描写,表现了节日的喜庆和团圆的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