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召将京师留别亲友》

时间: 2025-01-04 11:36:27

长送游人作远行,今朝还自别乡城。

北山恐起移文诮,东观惭叨论议名。

路去几程天欲近,春来十日水初生。

只愁使者频催发,不尽江头话别情。

意思解释

被召将京师留别亲友

作者: 高启 〔明代〕


原文展示:

长送游人作远行,
今朝还自别乡城。
北山恐起移文诮,
东观惭叨论议名。
路去几程天欲近,
春来十日水初生。
只愁使者频催发,
不尽江头话别情。


白话文翻译:

长久地送别远行的朋友,
今天又要和乡城分别。
担心北山会有人讥讽我,
在东观中感到羞愧,因有人议论我的名声。
路途虽然近,但还有几程,
春天来了,十天内水面初生。
只愁使者频频催促,
在江边难以尽诉离别之情。


注释:

  • 长送: 长时间送别。
  • 游人: 远行的人。
  • 别乡城: 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
  • 北山: 指某个地方的山,可能指代一些人。
  • 移文诮: 意指修改文稿后被人讥讽。
  • 东观: 可能是指东边的某个观望之地。
  • 惭叨: 羞愧地说。
  • 路去几程: 路途还有几段。
  • 水初生: 水流开始活跃,象征春天的生机。
  • 使者: 传递消息的人。

典故解析:

  1. 北山东观可能隐喻某些特定的人或地方,反映出作者对社会舆论的敏感。
  2. 诗中提到的“话别情”,显示了对友情的珍惜,尤其在分别之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336-1374年),明代诗人,字仲明,号少游,晚号穷庐。高启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启被召回京师之际,表露出他对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子离散的普遍惋惜。


诗歌鉴赏:

《被召将京师留别亲友》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朋友的依依惜别。开头以“长送游人作远行”引入,表现出送别的情景,传达出一种不舍的情感。诗中“北山恐起移文诮”,则流露出对朋友在外可能遭遇的非议的担忧,显示了对名声的在意和对友人的关心。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和内心的煎熬,尤其是“只愁使者频催发,不尽江头话别情”这句,深刻揭示了即便时间紧迫,情感依然难以割舍的矛盾心理。这种情感的真实与细腻,正是高启诗歌魅力的体现。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借助自然景象(如春天的水生)和人物活动(如使者催促)来映衬离别的情景,使得诗歌在简洁中充满了深意,展现了友谊的珍贵和离别的苦涩,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送游人作远行: 诗人表达了长时间陪伴朋友,送别他们出行的情形,流露出不舍之情。
  2. 今朝还自别乡城: 诗人自己也将离开故乡,与朋友的分别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情感的复杂性。
  3. 北山恐起移文诮: 担心他人对自己和朋友的评价,反映了对社会舆论的敏感。
  4. 东观惭叨论议名: 在东观中感到羞愧,暗示对名声的重视。
  5. 路去几程天欲近: 尽管路途不远,但离别的情感让人感到漫长。
  6. 春来十日水初生: 描述春天的到来,水流开始活跃,象征生机与希望。
  7. 只愁使者频催发: 使者的催促让离别的情感更加沉重。
  8. 不尽江头话别情: 难以尽述的离别之情,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 “水初生”比喻春天的生机。
  • 对仗: 整首诗的句式较为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把水流描绘成有生命的存在,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别与友谊,展现了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对友情的珍惜,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对过往的怀念。


意象分析:

  • 游人: 代表离去的友人,象征友情的珍贵。
  • 北山: 可能象征着友人和社会的舆论压力。
  • 东观: 代表着观察和思考的地方。
  • 春水: 象征新的生命和希望,暗示离别后的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游人”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远行的朋友
    C. 使者
    答案: B

  2. “北山恐起移文诮”中的“移文诮”是什么意思? A. 赞美
    B. 讥讽
    C. 争论
    答案: B

  3.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忧伤
    C. 平静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被召将京师留别亲友》与李白的《送友人》均表现了离别时的情感,但高启更注重于对社会舆论的思考,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自然的壮丽。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高启诗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