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军装十咏·麾》

时间: 2025-01-14 12:02:37

彩帛曳长虹,悠悠卷塞风。

三军齐陷阵,应在一挥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彩帛曳长虹,悠悠卷塞风。
三军齐陷阵,应在一挥中。

白话文翻译:

彩色的帛旗在空中飘扬,像长长的彩虹,轻轻地卷起阵阵塞外的风。三军整齐地列阵出击,应当在将军一挥手之间就能赢得胜利。

注释:

  • 彩帛:指多彩的旗帜,用于军队中作为标志。
  • 长虹:比喻帛旗的形态,形似彩虹,形容其绚丽夺目。
  • 悠悠:形容飘动的状态,给人一种轻盈、缓慢的感觉。
  • 卷塞风:可能指的是在边塞地区的风,带有一种苍凉、壮阔的气息。
  • 三军:指三支军队,象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 陷阵:指进入战阵,形容军队即将出战的状态。
  • 一挥中:强调指挥者的指挥能力,表明胜利往往在一瞬之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公元1547年),明代初期的诗人,字季明,号澹园,江苏常熟人。他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观军装十咏·麾》是高启在观察军队出征时写的,表现了对军队的壮丽场面及其指挥者的信心与期待。此时正值明代社会动荡,军队的壮大与指挥者的决策对国家安危影响重大。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军队出征景象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壮丽与豪情。开头两句用“彩帛”和“长虹”描绘出军旗的绚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表现出军队的气势磅礴。接下来的“悠悠卷塞风”,则将这种视觉的美感与边塞的风景结合,营造出一种辽阔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军人出征的豪情和责任。

最后一句“三军齐陷阵,应在一挥中”则传达出一种对指挥者的信任,强调了军事指挥的决策能力与果断。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对战争的期待与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军人勇敢无畏精神的赞美,充满了激昂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彩帛曳长虹: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军旗在空中飘扬的美丽景象,象征着军队的壮丽和自信。
  2. 悠悠卷塞风:引入了自然环境,悠扬的风与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平静而又紧张的感受。
  3. 三军齐陷阵:强调军队的整齐与团结,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4. 应在一挥中:表达了指挥者一挥手就能决定胜负的决断力,增加了诗的紧迫感与力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彩帛比作长虹,形象生动,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风描绘得“悠悠”,赋予了自然元素生命。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了对军队出征的期待与信心,通过对壮丽场面的描绘,展现了军队的气势和指挥者的果断,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彩帛:象征着军队的荣耀和气势。
  • 长虹:暗示美好与希望,寓意胜利的可能性。
  • 三军:象征着团结和强大的力量。
  • 塞风:代表边塞的苍凉与壮阔,暗示战争的严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彩帛曳长虹”中的“彩帛”指的是什么? a) 彩色的衣服
    b) 彩色的旗帜
    c) 彩色的画

  2. “三军齐陷阵”中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a) 三个国家
    b) 三支军队
    c) 三个将领

  3. 本诗主要描绘的是哪个主题? a) 自然风光
    b) 军队出征
    c) 个人情感

答案:

  1. b) 彩色的旗帜
  2. b) 三支军队
  3. b) 军队出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王昌龄《出塞》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高启的《观军装十咏·麾》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是描述战争的诗,但高启更侧重于描绘军队的壮丽与指挥者的果断,而王昌龄则强调战争的艰辛与士兵的勇敢。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技巧》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