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偶成 程颢 〔宋代〕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午后,云淡风轻,我沿着花丛和柳树走过前面的河流。旁人不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可能会以为我在偷闲,像年轻人一样享受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 近午天:接近中午的时候。
- 傍花随柳:沿着花丛和柳树行走。
- 过前川:走过前面的河流。
- 时人:当时的人,指旁人。
- 余心乐:我内心的快乐。
- 将谓:可能会以为。
- 偷闲:偷得闲暇。
- 学少年:像年轻人一样。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了诗人春日漫步的情景和内心的愉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并称“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平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午后的闲适心情,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春日偶成》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日午后的宁静景象,云淡风轻,花柳相映,诗人漫步其中,享受着自然的美好。诗中的“时人不识余心乐”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不为外人所理解,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正是理学家追求的内心平和与自足。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描绘了春日午后的宁静天气,云淡风轻,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 第二句“傍花随柳过前川”,诗人沿着花丛和柳树走过河流,自然景色与诗人的行动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第三句“时人不识余心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快乐不为外人所理解,这种超然的心态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 第四句“将谓偷闲学少年”,诗人可能会被误解为在偷闲,像年轻人一样享受生活,但实际上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云淡风轻”比喻天气晴朗,风和日丽。
- 拟人:“傍花随柳”将花柳拟人化,仿佛是诗人的伴侣。
- 对仗:“云淡风轻”与“傍花随柳”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春日午后的宁静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自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淡风轻:象征着宁静和轻松的氛围。
- 傍花随柳: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诗人的闲适。
- 过前川:象征着诗人的行动和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淡风轻”形容的是什么? A. 天气晴朗 B. 心情愉快 C. 风景美丽 D. 时间流逝 答案:A
-
“时人不识余心乐”表达了什么? A. 诗人感到孤独 B. 诗人内心的快乐不为外人所理解 C. 诗人对时人的不满 D. 诗人对少年的羡慕 答案:B
-
诗中的“将谓偷闲学少年”意味着什么? A. 诗人真的在偷闲 B. 诗人被误解为在偷闲 C. 诗人羡慕少年的生活 D. 诗人想要学习少年的态度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春望》: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程颢的《春日偶成》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程颢的诗则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程颢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程颢的文学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