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
作者:陈与义 〔宋代〕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天的美景与节日的氛围交织在一起,却又因客居他乡而感到孤独。浓密的阴影下,花朵映照着田野,寒食节的柳树环绕着村庄。尽管节日来临,但身为客人的诗人却感到无比空虚,听到黄莺的鸣叫,仿佛让他想起了故乡。不知道哪儿的笛声在吹奏,满怀的怨恨充斥着清酒的杯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草草:匆匆忙忙,表示时间的流逝。
- 随时事:顺应时光的变化。
- 萧萧:形容风声或物体的声音,常用来描写寂静或萧条的景象。
- 浓阴:浓密的阴影,指树荫或阴云。
- 寒食:指寒食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传说为纪念介之推。
- 袂:衣袖,指诗人身为客人而感到的孤独。
- 莺声:黄莺的鸣叫。
- 清尊:清酒的酒杯,象征醉酒的情绪。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自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他为了救晋景公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后人为了纪念他而设立寒食节。在这个节日,人们会禁火,只吃冷食,以示哀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其清新雅致、情感细腻的风格著称。其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寒食节前后,诗人在外游历,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身处异乡的孤独,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寒食》是陈与义在寒食节这个特定时节写的一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个游子在节日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通过“草草”和“萧萧”这两个意象,表现出时间的匆匆与环境的静谧,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则通过描绘浓密的阴影与美丽的花野,将自然景色与节日的气氛融为一体,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然而,随着“客袂空佳节”的出现,诗人对节日的欢愉感到无从参与,身为客人的他只能在此时此刻感到空虚与孤独。最后两句“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则通过笛声与酒杯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无奈的伤感,酒中所含的怨恨,似乎是在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草随时事:诗人感慨时间流逝得太快,自己未能好好把握。
- 萧萧傍水门:描绘寂静的环境,水门旁的萧条,与内心的孤独相呼应。
- 浓阴花照野:浓密的阴影下,花朵映衬着田野,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寒食柳围村:寒食节期间,柳树环绕着村庄,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 客袂空佳节:作为客人的诗人感到节日的空虚,无法享受节日的快乐。
- 莺声忽故园:黄莺的鸣叫让诗人想起了故乡,增添了思乡之情。
- 不知何处笛:诗人不知道哪里传来的笛声,象征着对故乡的渴望。
- 吹恨满清尊:笛声中充满了怨恨,清酒的杯中反映出诗人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草”与“萧萧”比喻为时间与环境的对比,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 拟人:通过“莺声”来表现思乡之情,让自然景象与情感相融。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游子在节日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草:象征时间的匆忙,表现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 浓阴:代表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着内心的阴郁。
- 寒食:象征着节日的意义,承载着思乡的情感。
- 莺声:体现出春天的生机,同时引发了对故乡的情思。
- 清尊: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酒杯中的怨恨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草草随时事”中“草草”的意思是?
A. 慢慢
B. 匆匆
C. 安静
D. 细致 -
寒食节的来源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A. 诸葛亮
B. 介之推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莺声忽故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
C. 思乡
D. 愤怒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白帝城》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寒食》对比:两首诗都是在特定时节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春望》更多地展现对国家的忧虑,而《寒食》则集中在个人的孤独与对节日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