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贤顿(即望贤宫也)》

时间: 2025-01-01 12:51:53

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鼙。

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

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宸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贤顿(即望贤宫也)
作者: 李商隐

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鼙。
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
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宸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

白话文翻译:

在内殿中,乐器已张开,乐声悠扬;而中原地区却没有战鼓的声音。
舞蹈中仿佛有青海的马在飞舞,斗争中像是汝南的鸡一样互相残杀。
无法再见到华胥的梦,只听得下蔡的迷惘。
我的心绪如泪般流淌,在薄暮时分向西方的贤者宫殿望去。

注释:

  • 张弦管:指乐器的弦乐部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音乐的氛围。
  • 绝鼓鼙:鼙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绝鼓指没有声音,暗示国破家亡的无奈。
  • 青海马:比喻舞蹈中的轻盈和灵动。
  • 汝南鸡:指汝南地区的鸡,象征厮杀与竞争。
  • 华胥梦:华胥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梦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下蔡迷:下蔡指历史上的一个地名,迷则表示困惑与失落。
  • 宸襟:指帝王的心怀,暗示深邃的情感。
  • 薄暮:指黄昏时分,象征着结束与惆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其诗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常常运用典故和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商隐的晚年,正值唐朝衰落之时,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在诗中得以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乐声的描绘、舞蹈的比喻以及各类象征,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开篇提到“内殿张弦管”,乐声的悠扬与“中原绝鼓鼙”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接着通过“舞成青海马”和“斗杀汝南鸡”的意象,展现了美好与残酷的对比,既有一种失去理想的哀伤,又有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华胥梦”和“下蔡迷”的典故,指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迷惘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最后一句“宸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则通过“薄暮”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惆怅与思念,令人感受到诗人眼中对理想与贤德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内殿张弦管:描绘出热闹的乐器声,暗示昔日的繁华。
    • 中原绝鼓鼙:中原的静默与乐声的对立,反映出失落的时代。
    • 舞成青海马:舞蹈的优美,象征着理想的美好。
    • 斗杀汝南鸡:暗指人们之间的争斗与竞争。
    • 不见华胥梦: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的失落。
    • 空闻下蔡迷:仅仅是对困惑与迷失的感叹。
    • 宸襟他日泪:深情的思念与感伤。
    • 薄暮望贤西:对贤者的思念与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海马”与“汝南鸡”,通过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首尾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惘,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内殿:象征权力与尊贵。
  • 乐声:代表过往的繁华与美好。
  • 舞蹈:象征着理想与生命的活力。
  • 华胥梦:代表理想与追求的幻灭。
  • 薄暮:象征结束、惆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内殿张弦管”中的“张弦管”指的是:

    • A. 射箭的弦
    • B. 乐器的弦乐部分
    • C. 书法的笔
    • D. 用于建筑的弦
  2. “斗杀汝南鸡”中“汝南”指的是:

    • A. 一个地方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舞蹈
  3. 诗中提到的“华胥梦”象征着:

    • A. 现实的美好
    • B. 理想的幻灭
    • C. 过去的回忆
    •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李商隐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时代的思考,但李商隐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关注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视角。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