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燕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19: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燕二首》
作者:李商隐
上国社方见,此乡秋不归。
为矜皇后舞,犹著羽人衣。
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
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
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
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
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
白话文翻译:
在北方的社神庙刚刚见到,
而我在这片土地上却秋天不归。
为了显示皇后的舞姿,
仍然穿着仙人的衣裳。
轻拂水面,斜纹荡漾,
衔着花瓣的微影轻轻晃动。
卢家种的文杏好,
试着靠近,莫让愁苦飞散。
把泥土和红蓼的岸边,
得到了草绿的杨村。
命令伴侣添增新意,
安巢又恢复旧时的痕迹。
离去时应能见到母亲,
归来时不要伤害王孙。
记得丹山的凤凰,
如今已成为百鸟的尊者。
注释:
- 上国:指北方的国家,特指当时的中原地区。
- 社方见:社神庙刚刚祭祀。
- 为矜皇后舞:为皇后表演舞蹈。
- 羽人衣:指道教或神仙的衣服。
- 卢家文杏:卢家种植的文杏树,象征美好。
- 莫愁飞:不要让愁苦随风而去。
- 泥红蓼:生长在水边的红蓼,象征着自然。
- 安巢复旧痕:重新建立巢穴,恢复以前的痕迹。
- 阿母:母亲,表达人对母亲的思念。
- 王孙:王公贵族之子,象征身份与地位。
- 丹山凤:丹山的凤凰,象征高贵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抒情、含蓄,风格独特,常用典故。李商隐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创作背景:
《越燕二首》的创作背景与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生活在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越燕二首》通过巧妙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上国社方见,此乡秋不归”,表明诗人身处异乡,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惆怅。诗人在对比中引发思考,通过“皇后舞”和“羽人衣”的对比,表现出对高贵与自由之间的向往与渴望。
在诗中,诗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描绘了水面轻轻荡漾的景象,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
接下来的“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则表达了对爱情和归属感的渴望。诗人希望伴侣能够带来新的情感,同时又希望能够回归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中。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表现出诗人对故乡、对母亲和对爱情的深切思念。李商隐以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情感融入自然之景,使得诗歌在视觉与情感上形成了独特的和谐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国社方见,此乡秋不归”:在北国社神庙祭祀刚刚结束,而自己却在此地秋天即将过去却无法返回故乡。
- “为矜皇后舞,犹著羽人衣”:为皇后表演舞蹈,仍旧穿着如仙人般的衣服,象征高贵与不凡。
- “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水面轻轻荡漾,花瓣的影子微微晃动,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 “卢家文杏好,试近莫愁飞”:卢家的文杏美好,试着靠近,别让忧愁随风而去。
- “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泥红色的蓼草生长在河岸,得到了绿意盎然的杨村,展现自然的生机。
- “命侣添新意,安巢复旧痕”:希望伴侣能带来新的情感,重建旧时的安宁与幸福。
- “去应逢阿母,来莫害王孙”:离去时应能见到母亲,归来时不要伤害王孙,表达对亲情与地位的思考。
- “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记得丹山的凤凰,如今已成为众多鸟类中的尊者,象征着追求与成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羽人衣”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 拟人:通过水面与花瓣的描绘,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展示了诗歌的工整与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表现对故乡、母亲和爱情的思念,反映了李商隐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社神:象征故乡与乡土情感。
- 羽人衣:象征自由与高贵。
- 花影:象征美好与柔和的情感。
- 泥红蓼:象征生机与自然的美好。
- 丹山凤: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越燕二首》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李商隐
C. 杜甫 -
“上国社方见,此乡秋不归”中的“此乡”指的是: A. 故乡
B. 北京
C. 诗人所居之地 -
“记取丹山凤,今为百鸟尊”中的“百鸟”象征什么? A. 人生的无常
B. 诗人的追求
C. 自然的多样性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然与情感的交织。
诗词对比:
- 李商隐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社会和人情的深刻思考,但李商隐更倾向于抒情和理想化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苍凉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