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56:34

(其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作者:李商隐

其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
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
半留相送半迎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其一:
暂且借着酒杯送别,
不要让愁苦的眉头和纤细的腰肢受到损伤。
在这个世间,生死前的唯一事情就是分别,
春风何必特意珍惜那柔软的柳条呢?

其二:
烟雾缭绕的柳条总是依依不舍,
千丝万缕的柳条拂过落日的余晖。
为了回报行人,柳条就算折断也不愿尽数,
一半留下来送别,一半迎接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樽酒:酒杯,古代用于盛酒的器具。
  • 无憀:无忧愁。
  • 愁眉:愁苦的眉头。
  • 细腰:形容女子的纤细腰肢。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温暖与生机。
  • 含烟惹雾:形容柳条在烟雾中轻柔的样子。
  • 万绪千条:形容错综复杂的情感或情绪。

典故解析:
“人世死前惟有别”中的“别”指的是生死离别,这是人类共通的悲剧。诗人通过描写柳条,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与无奈,借柳条的柔美而寄托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词藻华丽和情感细腻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爱情、人生、自然等题材,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离别之际,正值春季,柳树发芽,生机盎然。诗人借柳条象征离别的情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首诗以“樽酒”开头,巧妙地将酒与愁绪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虽然有离别,但不愿让愁苦的情绪影响到自己和他人。诗中提到的“春风”与“长条”形成了一种对比,春风象征着温暖的情感,而柳条则是离别的象征,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离别的苦痛,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无奈。

第二首诗更是细腻动人,描绘了烟雾缭绕的柳条在夕阳下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中“万绪千条”一语,形象地传达了复杂的离别情感,似乎每一根柳条都承载着千种思绪。最后一句“一半留下来送别,一半迎接归来”,展现了诗人的深情与无奈,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与情感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其一:

    • “暂凭樽酒送无憀”:借用酒来送别,表明诗人希望在离别时不带忧愁。
    • “莫损愁眉与细腰”:希望离别不影响到他人的美丽与快乐。
    • “人世死前惟有别”:强调人生中唯一的常态就是离别。
    • “春风争拟惜长条?”:春风何必特别珍惜柳条,暗示对离别的无奈。
  • 其二:

    • “含烟惹雾每依依”:柳条在烟雾中似乎更显得柔美,依依不舍。
    • “万绪千条拂落晖”:形容柳条的纤细,映衬落日的余晖,传达复杂的情感。
    • “为报行人休尽折”:为了不让行人感到失落,柳条宁愿留下一部分。
    • “半留相送半迎归”:既是送别也是迎接,表达了对离别与重聚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条比喻离别的情感,生动形象。
  • 拟人:柳条“依依”表现出情感的细腻。
  • 对仗:如“送无憀”与“莫损愁眉”,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柳条的意象,传达了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无奈,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人生的短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条:象征离别,柔美而易折,代表情感的脆弱与珍贵。
  • 樽酒:代表送别的氛围,酒在古代常用于交际、抒情。
  • 春风:象征温暖与生机,反衬出离别的悲伤。
  • 烟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细腻的氛围,增加情感的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有几首?

    • A. 一首
    • B. 两首
    • C. 三首
  2. 诗中提到的“樽酒”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 A. 欢庆
    • B. 送别
    • C. 忧愁
  3. “人世死前惟有别”这句话传达了什么主题?

    • A. 生与死
    • B. 离别
    • C. 爱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更多地聚焦于兄弟情。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意象表达离别的情感,语言更加直白,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