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晋昌亭闻惊禽》
时间: 2025-01-17 10:00: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晋昌亭闻惊禽
作者:李商隐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白话文翻译:
在孤寂的夜晚,思绪纷乱,夜色渐深,高窗虽未遮掩,却能看到惊慌的鸟儿。
它们飞来飞去,正巧与烟雾缠绕在一起,越过南塘,树影愈发深邃。
胡人的马嘶声与榆林的笛声交错,楚地的猿鸣夹杂着橘村的敲打声。
失去同伴的鸟儿挂在树上,究竟有多少限制?即使在天涯相隔,我的心与你同在。
注释:
- 羁绪:羁旅的情绪。
- 鳏鳏:孤独的样子。
- 高窗:高窗户。
- 惊禽:受惊的鸟。
- 曲渚:曲折的沙洲。
- 南塘:南方的池塘。
- 胡马:指北方的马。
- 榆塞笛:榆树做的笛子,常用于边塞。
- 楚猿:指楚地的猿猴。
- 橘村:种橘子的村落。
- 失群挂木:失去群体的鸟挂在树上。
- 天涯共此心:即使相隔千里,心意依然相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并称“李杜”。他的诗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常常蕴含深邃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商隐晚年,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心中感慨颇多。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孤独与思乡情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景侵”开篇,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气氛,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的纷乱。诗中“高窗不掩见惊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渴望,窗外的惊禽仿佛是诗人情绪的映射,象征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将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紧密结合,南塘的树木愈加深重,似乎映衬了诗人心中那份深沉的惆怅。诗中的“胡马嘶和榆塞笛”与“楚猿吟杂橘村砧”,音响的交织丰富了诗的层次感,展现了边塞的生活气息,折射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归属感的渴望。
最后两句“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情感达到高潮,诗人以失群的鸟儿喻自身的孤独,即使身处天涯,心中那份情感却依然能够相通,体现了人际关系与情感的深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羁绪鳏鳏夜景侵:夜晚的景色侵袭而来,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明显。
- 高窗不掩见惊禽:高窗外的鸟儿因惊慌而飞起,象征着诗人的心情。
- 飞来曲渚烟方合:鸟儿与烟雾的交织,描绘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过尽南塘树更深:树影愈加浓厚,暗示着内心的惆怅。
- 胡马嘶和榆塞笛:边塞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异乡的感觉。
- 楚猿吟杂橘村砧:乡村的生活声与猿鸣交织,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失群挂木知何限:失去同伴的孤独感,强调孤单的无奈。
- 远隔天涯共此心:即使相隔遥远,心意依然相连,表达了情感的深厚。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例如“胡马嘶”和“榆塞笛”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景与自然,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 夜景:象征着孤独与思索。
- 惊禽:象征着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 南塘:代表了故乡的记忆。
- 胡马、榆笛:唤起边塞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异乡感。
- 失群挂木:表达孤独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之一是?
- A. 《春江花月夜》
- B. 《宿晋昌亭闻惊禽》
- C. 《静夜思》
- D. 《登高》
-
诗中“羁绪”指的是?
- A. 旅行的愉悦
- B. 孤独的思绪
- C. 大自然的美好
- D. 友人的来访
-
诗中提到的“胡马”所代表的意象是?
- A. 乡村的生活
- B. 边塞的异乡气息
- C. 自由的象征
- D. 失落的感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宿晋昌亭闻惊禽》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李商隐更侧重于内心的细腻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展现了壮阔的历史感与人生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