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二首》

时间: 2025-01-17 08:39:42

十月嘶胡马,南来饮潞河。

论功自有定,报国岂无多。

雾拥宫门隔,星飞羽檄过。

中兴见神武,不许郅支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望二首

  • 作者: 谢榛 〔明代〕

十月嘶胡马,南来饮潞河。
论功自有定,报国岂无多。
雾拥宫门隔,星飞羽檄过。
中兴见神武,不许郅支和。

白话文翻译:

在十月的时节,胡马嘶鸣着南来,来到潞河边喝水。功劳的评定自然有其标准,报效国家的方式难道就没有很多吗?雾气笼罩着宫门,隔着迷雾,星辰间飞过的文书传递着消息。在中兴之际,看到神武之治的景象,绝不允许郅支(即匈奴)与我和解。

注释:

  • 十月: 指农历十月,天气转冷,适合北方骑兵出征。
  • 胡马: 形容北方的马,指代敌军。
  • 潞河: 一条流经今山西省的河流。
  • 论功自有定: 功劳的评定是有标准的。
  • 羽檄: 指飞鸽传书,古代传递文书的方式。
  • 中兴: 指国家或朝代的复兴。
  • 神武: 指有神威的武将或领导者。
  • 郅支和: 郅支是指匈奴族的一种,强调不允许与敌人和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82年-约1650年),字君恺,号雪庐,明末诗人,山西人。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和民族大义,反映了明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创作背景:

《北望二首》创作于明末时期,正值国家危机四伏,外族入侵严重。诗人通过描写北方的胡马,表现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同时表达了对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

诗歌鉴赏:

《北望二首》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战争的紧迫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尊严的坚持。首句“十月嘶胡马”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又充满战斗气息的环境中,胡马的嘶鸣声与潞河的清流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提醒人们,和平的生活背后是敌人的威胁。接着“论功自有定,报国岂无多”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视,强调了对国家贡献的必要性与多样性。

“雾拥宫门隔,星飞羽檄过”则描绘了宫廷的隐秘与紧张,文书在星空中飞速传递,象征着信息的迅速与战争的紧迫感。而最后一句“不许郅支和”则是对敌人威胁的坚决反对,表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捍卫国家的决心。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的忠诚,又有对敌人的警惕,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及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月嘶胡马: 在十月,塞外的胡马嘶鸣,暗示敌军入侵。
  2. 南来饮潞河: 胡马南下,来潞河饮水,象征敌人逼近。
  3. 论功自有定: 对于功劳的评定是有标准的,强调应该有公正的评价。
  4. 报国岂无多: 反问国人,报效国家的方式多种多样,激励人们行动。
  5. 雾拥宫门隔: 雾气笼罩着宫门,形象地表现出宫廷的隐秘性与紧张氛围。
  6. 星飞羽檄过: 文书在星空下飞速传递,象征信息的紧急。
  7. 中兴见神武: 在国家复兴的时刻,看到强有力的领导者。
  8. 不许郅支和: 坚决不允许与敌人和解,显示出保卫国家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 “雾拥宫门”,用“雾”比喻复杂的宫廷状况。
  • 对仗: 前后句的结构平行,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夸张: “星飞羽檄”,强调信息传播的迅速与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国家安危与报效之情展开,表达了对敌人的警惕和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马: 代表外族威胁,象征战争。
  • 潞河: 象征着故乡与安宁。
  • : 代表不确定性和隐秘。
  • : 代表希望与未来的指引。
  • 神武: 象征强大的领导与国家复兴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北望二首》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谢榛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郅支”指的是哪个民族?

    • A. 汉族
    • B. 匈奴
    • C. 满族
    • D. 维吾尔
  3. “十月嘶胡马”描绘了什么情景?

    • A. 田园风光
    • B. 战争的紧迫感
    • C. 宫廷生活
    • D. 旅行途中的疲惫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高适《别董大》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比较谢榛的《北望二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前者侧重于国家安危与报国情怀,后者则更表现对友人的关怀与对故国的思念。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流露出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谢榛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